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疊影迷情之97 淡淡別離情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昨夜與陸離通電話時剛巧有電話掛進來,原來是好友李登的來電,他告訴我李國松逝去的噩耗,我跟李國松並不相熟,祇記得是才女陳韻文的丈夫而已,談話間,李登說黃奇智也去了,這才令我驚愕。

我跟黃奇智認識,吃過好幾次飯,但也多年沒見,幾年前曾掛過電話約他飯局,他說身體不好,婉拒了約,沒想到多年未聞音訊,竟失去了一個朋友。

猶記得最後一次見他也是多年前了,那次是朋友嚴沾林的畫室開張,適逢畫室就在我家附近,我就組織了一個飯局,當夜他是坐在我右旁,我左旁是思維,當夜有十二人同席,大家開懷的談,不是開懷的吃,因為那間上海館子的菜十分貴兼油多,他告訴我因為身體欠佳,所以不能吃太油膩的食物,所以他吃的份量甚少,祇是淺嘗輒止,也因為人多了跟他的對話也是淺談輒止。

也沒想到那次飯局後一直沒再見面,而那次飯局竟成永訣。

黃奇智是個高瘦個子,說話溫文儒雅,絕不同我這個人嗓門兒大,說話粗鄙兼口沫橫飛更口若懸河,我跟他是截然兩種性格,我是二十年前在畫展由朋友介紹認識的,一見如故,成了朋友,以後都是在不同的畫展跟他見面,他是畫家又是作家,這兩方面我也沾不上邊兒,跟他有差距,更是望塵莫及,但大家談得來就是朋友。

有一次我跟他午膳,那次是吃西餐,人較少,大家坐在一起聊的話題就多了,我們談的是老去的影星尤敏、葛蘭,他說得口生蓮花,他說是她們的忠實影迷,家裡有不少她們的唱片和書籍,還說有空帶我到他家裡參觀,我們總算找到相同的興趣,談得更投契,可惜再無下文,現在勾起記憶,倍感傷懷,也再沒機會看他的珍藏了。

友誼就是這樣,擁有時每每忽略了互相的聯繫線,總是不扯緊一點,鬆垮垮的,到驀然斷掉時才覺懊悔。愛情需要緣份,友情也一樣,有緣相識,能建立友誼殊不容易。

憶起好友蔡浩泉,他已逝去多年,每年清明及重陽兩節,我必帶同鮮花小束順道去掃他的墓,跟他相識數十年,祇是他去世的幾年才跟他有密切的接觸,是為憾也。

跟離世一年多的黎傑不同,我跟他相識後成為好友,一直關係有如「糖黐豆」,天天不談電話也不行,也不知道突然為何跟他反目成仇,緣盡了,竟變成「水溝油」,直至他離世的最後一年,我們大夥結伴到澳門一遊,全程竟沒有交談過,連問候及關心的說話也說不出來,我是如何的心胸狹隘,連這破冰之語也吝嗇,直至他去世才把冰窖裡的心解凍,但熱淚也無法稀釋內心的懊悔,不管是誰對誰錯,就是釀成大錯才會珍惜,才會懊恨,也恨錯難翻。

今年二月跟一位朋友茶聚,突然言語有失,令他大發雷霆,自始緣盡,皆因他說看清楚我真面目,說我虛偽,這一關,也令我難以跨越,若點頭承認就是過不了自己的心關,我覺得跟人相處是隔著一塊無形的雙視鏡,人家透過那扉鏡子怎樣看你,是人家的看法,可能人家那扉鏡子突然清澈得變成了照妖鏡,把我真身照得完形畢露,人家怎樣看我,我也由人,緣來緣盡卻不由人。

再說回朋友離開,許多時多年不見的朋友,一旦靜悄悄的突爾走了,接到噩耗,無疑有如晴天霹靂,倏地心窩捱了一記重擊,難以接受,就如我以前說過,大家是坐在一輛火車上,隨時有人到站要下車,自此一別再會無期。

好友邢寶莊常掛在口邊說:「車子已過了沙田,列車到終站還有多少時刻?」的確是,生命就像一輛列車,你出生就是坐上了車,何時要下車也不由你,生命長短並不由人選擇。

生有時,死有時,人一出生就是仿若每人派一個號數籌碼,大家同處一室,每人都有一部手提電視機,看著電視機播影的電影,會有喜劇片,也有悲喜劇片,少不免也有悲劇片,或是平平無奇的悶戲,哪就是每個人畢生的寫照,幸運兒可以看到豪華富貴的大型戲,有人看的是爛衣破屋的低成本戲,大家都是等待著戲何時終結,或何時上面呼喚手裡拿著的號碼,一旦叫到那個人的號碼,人就要走,看著的電視機也會自動關機,不能賴著不走,人生就是如此具像化。

我坦言自己是個貪生怕死的螻蟻兒,因為我熱愛生命,熱愛朋友,友誼是我生命那棵樹的滋養品,缺之不可,否則樹不會長得茁壯。

朋友離開了,憂傷難熬,此文祇是有感而書,若是不認識我所說的朋友也沒所謂,人人都有朋友,其感覺與我略同,離別是淡淡憂情,所以英文標題我是借用了莎士比亞的一句話:「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的確是,離別是淡淡憂情。
(2010年4月30日)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疊影迷情之96 希臘史詩式電影「聲陷地中海」


疊影迷情之96

希臘史詩式電影「聲陷地中海」 The Greek’s Epic :「Rembetiko」

本來是想找印度大師薩耶哲雷的「奕棋者」的光盤來重看,但無意之間在一堆還沒看的電影光盤裡找到這張光盤:「聲陷地中海Rembetiko」,要找的「奕棋者」反而找不著,世事往往如此,要找偏找不著,祇好先看「聲陷地中海」了。

電影說是榮獲1984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我對過去獲取柏林、威尼斯等影展獎項的電影從不寄予厚望,這些電影許多時曲高和寡,要真的齋戒沐浴,清心寡慾,收拾好欣賞心情才可看,否則很難「悟」出真道,而我本人自知資質鈍絕,不同資深看電影人的隨時隨地可看,況是自有領悟,而且感染力敏感度極強,如吾友金炳興及石琪、羅卡之輩,他們天生如此,我,祇能望其項背。

結果看了,說是希臘史詩式電影,可說是當之無愧,演譯希臘在1922至1956年間的歷史變遷,但祇直述歷史過程而不更深刻描寫主角在過程中的感受,而受時代洪流的影響了命運,祇是觸及皮毛,就有點搔不著癢處。

我以前跟一個哲學系教授談唸哲學的心得,他對我說鑽研哲學是該研究該門派的思想和行為,而不是研究哲學的歷史產生過程,與本片給我的感覺略同。

很多人沒看過這部片,在此先說說戲軌劇情,電影拍的是一種希臘酒吧傳統的歌藝表演,這種音樂稱為「Remetika倫貝蒂加」,台上弦樂隊表演者分兩排而坐,全部男性樂師,有一、兩個女歌手伴唱,彈奏的樂器有吉他、曼德琳Mandolin、獨他爾、彈撥爾(這兩種是民族樂器,前者是兩弦線,後者是五弦線,但柄長而下面是瓢兒形,跟中國的維吾爾族樂器相似) 、熱瓦甫(同樣是五弦琴,但弦柄較前兩者短,而下面是圓形的,跟美國南方的樂器Banjo相似) 和小提琴。

他們彈唱的歌曲調子輕快悅耳動聽,歌詞是諷刺時弊或敘事詩,我不懂希臘文,祇可信中文字幕,但翻譯的文句優雅,極具新詩的韻味,譯者也是高手。

主角是一個唱倫貝蒂加的女歌手瑪麗卡,一開場是他父親跟十餘個樂歌手在台前表演,而在後台她的母親正在臨盆誕下了她,這場台前是男樂手力竭汗湍的彈唱,後台是一個女人生產時的拼命嘶叫,既有對比又有呼應。

跟著是瑪麗卡長大,她生在窮困家庭,父母親是小酒吧表演者,生活朝不保夕,母親為了她有飯可吃,不惜獻身給一個叫托瑪斯的男人,任他在家裡的前廳裡蹂躪軀體,而她丈夫和女兒就在布簾隔開的斗室裡不敢做聲。

時代環境如此,連道德也陷於崩潰,可惜是導演點到即止,僅此而已。

瑪麗卡的父親鬱鬱不得志,把悶勁發洩在妻女身上,常施毒打,而祇有四歲的她已懂得隨歌伴舞,她經常在家附近跟一名年青小提琴師約格斯作街頭表演,獲取一分幾毛可以自己買東西填飽肚皮。

而母親常被霧水情夫托瑪斯要求跟他遠走高飛,拋夫棄女,但母親為了她卻走不了,結果是母親被父親所誤殺,她是隨著樂隊成長,鏡頭剪接一些希臘被土耳其人及德國納粹黨先後侵佔的舊照片及紀錄片,代表時光飛逝。

轉瞬間,她已亭亭玉立,歌藝秉承母親,更是女承母業,當了倫貝蒂加歌手,但她也有母親的命運遺傳,跟一個三流魔術師同居,並誕下女兒,而她是遇人不淑,魔術師捨她而去,她祇好把女兒交給祖母撫養,自己重操故業。

跟著是她已成該行業的好手,她跟了樂隊的主音跟吉他手共賦同居,聞道是在雅典有間酒吧,裡頭的倫貝蒂加女歌手歌藝也不錯,她跟情人一起慕名去觀賞,原來那家酒吧是她母親以前的姘夫托瑪斯開的,托瑪斯重金挖角,聘用了她和主音吉他手,托瑪斯也一矢雙鵰,肥水不流別人田,連她也上了,成為他的禁臠,本來樂隊中有一位正印,但她加入了樂隊後漸漸冒起,而正印不及她年青,覺得失寵而自暴自棄,屢次表演時酗酒失場,她自然取而代之,自始名成利就,成為鎮店紅星。

此時德國戰敗,退出希臘,她把女兒交給祖母送往希臘某海島上寄宿就學,她則留在雅典繼續糜爛生活,又逢內戰,而她的酒吧樂隊又有新女歌手加入,對她形成威脅,加上托瑪斯又跟新人搞上情慾關係,答應捧新人來取代她。

在此情形下她重蹈昔日被她取代的女歌手覆轍,酗酒和自暴自棄,緊抱著昔日的名聲不放,許多從事娛樂界的人也是如此,不外是老生常談。

對她始終不離不棄的是那吉他手和小提琴手約格斯,吉他手不惜為她殺死了托瑪斯,她祖母回來告訴她,她女兒已輟學在酒吧賣藝,她前往去島上的酒吧看見女兒表演的是肚皮舞,她斥罵女兒,女兒反說她沒盡母職。

時移世易,倫貝蒂加音樂已被爵士樂取代,不復當年的受歡迎,她跟吉他手移民美國芝加哥,在彼邦的希臘裔社會尚可生存下去,她又遇上當年的三流魔術師,但已是此情不再,她在美國也不得志,再轉戰家鄉。

已是時不她予,倫貝蒂加音樂的酒吧已無捧場客,幾個樂隊成員為她舉行一場演唱惜別會,來欣賞的都是老一輩人,演唱會後她感懷身世,跟約格斯在海灘傾訴心事後,獨留海灘等待觀日出,可惜遇上青少年捉弄神經病者,被瘋子一刀刺得重傷,她臨終時目睹一個小女孩從她身旁走上樓梯,在她的葬禮中,跟她合作過的樂師帶同樂器在她墳前合奏,大家載歌載舞,片子完結。

片中在演唱倫貝蒂加音樂時,有不少場面是男士隨歌舞動,跳的是希臘的民族舞,兩個男人手搭著手跳出簡單的舞步,還記得在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於1964年演的「希臘人左巴Zorba the Greek」,他與亞倫卑斯Alan Bates就是這樣的跳出輕鬆拍子的希臘民族舞,成為經典場面。我記得在台灣唸大學時某年冬假去玉山過冬旅營,在聯絡大會中,有個希臘女僑生教男生跳這枝舞,更絕的是竟有個以色列的女僑生出來說以色列也有同樣的舞蹈,步筏跟希臘民族舞一樣,大家不分男女可以手搭著手圍成圈子來跳,那一夜我們盡興而歸,令我記憶猶存,原來不論何地也有很多文化相同之處。

如今看此片也是時移世易,感染力不足,這就覺得喝了一杯滲了水的希臘白酒,淡而無味了。

這種歷盡滄桑一美人的故事有點公式化,若是放在中國也可以發生,譬如說是一個唱戲的花旦,經歷侵華戰爭,再加國共內戰,在民不聊生的時代,一個浮萍隨波逐流,不能自己,想也想像能衍生出更感人的劇情。

祇不過是中國影壇從沒有人拍過這樣的題材,若是要拍的話也別像本片的處處有如蜻蜓點水,這部電影能拿到當年的柏林影展導演大獎也實至名歸,導演演譯一個故事確是盡了職,在當年看可能會有多些感觸。

不過導演歌達斯費利Costas Ferris,也是編劇,在80年代能把女演員蘇迪妮雅里奧納杜Sotiria Leonardou拍得由青春少女至暮年色衰,確是功力十足,她也演得出色,正是「良將手下無弱兵」,而她更是本片的聯合編劇,確也是個才女。

吃有時,看也有時,有些電影就是跟食物一樣,放久了就其味稍失。

(2010年4月29日)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疊影迷情之95 從電視片集「法妻」看編劇的公式

從電視片集「法妻」看編劇的公式
From the TV Series “The good Wife” Looking at the Script Formular

香港無線電視明珠台新片集「法妻the Good Wife」於昨夜(2010年4月22日) 推出,我對領銜主演的女主角茱莉安娜瑪高妮絲Julianna Margalies並無多大好感,她曾演出過幾季的「ER急症室」片集,扮演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的女朋友,後來被他拋棄,扮得像個深閨怨婦,老是扮可憐,又為情自殺,性格拖泥帶水,殊不惹人好感,是先入為主,見是她主演的片集本來也無心追看,

但見介紹的預告片中有基斯諾Chris Noth演她的丈夫,他是我喜歡的男電視演員,演過「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片集裡的「大款先生Mr. Big」,他演的大款確是擺出來就入形入格,無須什麼演技,有些人天生如此,選角是選得對了,所以就期待去看,豈料他祇是大配角,演個不忠的檢察官丈夫,出場不久就投閒置散,說他受性醜聞的調查,去了坐牢,不容他搶掉女主角的鏡頭。

看了第一季的第一集,是全神貫注去看,已知道是法庭戲,法庭戲是美國電視片集的片種之一,以前的「LA Law法網風雲」(台灣譯作是洛城法案) 是套出色的片集,寫法庭戲要對白寫得精采,針鋒相對,高手才能寫得出來,「法妻」加上是刑事法庭,牽涉了謀殺案件,加些辦公室勾心鬥角的政治,再配搭一些倫理關係,還要從蛛絲馬跡中尋求合乎情理的推理,第一集總算合格。

直至看到片末的製作人員名單,才知此片集的監製及製片人是大名鼎鼎的烈尼史葛Ridily Scott和東尼史葛Tony Scott兄弟,真箇上陣不離親兄弟。

這兩個原籍自英國的兄弟都是享譽盛名的導演,拍攝過不少名片,哥哥烈尼比較注重藝術性,弟弟東尼卻是娛樂片高手,兄弟倆原是在倫敦拍攝廣告片的老行家,也監製過不少電視片集,最出名的是「Number數字神探」,這套片集我祇看過第一季的幾集,說的是一個猶太裔家庭的一家三口,鰥夫的父親和兩兄弟,哥哥是個刑警,弟弟是個數學天才,兄弟合作以數學屢破奇案,編劇作家一定也是對數學蠻有研究才能寫出劇本,這套片集也拍了幾季。

正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和「凡物皆有可觀」兩句話所云,看了第一集的「法妻」也算有點得益,正如上文所述,這片集雜合了以上的戲劇性原素外,就看編劇怎樣左配右搭了,一開始就說女主角跟因為召妓醜聞而被逼辭去檢察局長職位的丈夫開記者招待會,公佈辭職消息,表面上是妻子支持丈夫,迅即就來一個掌摑丈夫的鏡頭,開門見山,簡潔的序幕才開展整套片集。

主婦因丈夫出了事就要擔當經濟支柱,重新投入大間法律機構再由低層做起,大機構人強馬壯,必然人事複雜,在二十分鐘內一定要把幾個主要角色介紹給觀眾,更要將各角色與女主角的利害關係也要著墨,先有鋪排佈局,容後才慢慢道來,作為熟手編劇不可怠,這點在第一、二段已做到功德完滿,接著把女主角要應付第一樁為兇殺案辯護的事情才道來。

也是看戲不容駁戲,作為一間大律師行,又怎會祇讓一個重返行業而經驗不足的律師獨自出庭,為兇殺案辯護呢?此乃編劇故意捏做戲劇性,此其一也,其二是庭上主審法官坦言是跟女主角的丈夫有過節,故意將女主角陷入困局,而審案時不免偏私,處處制肘,這是編劇必有的公式,先讓主角四面楚歌,讓觀眾先對主角寄以同情,才慢慢為她拆局。

女主角辯護的女兇殺案嫌疑犯是証據確鑿,處於不利之境,幸而陪審團扯個半數,未能定罪才會重審,法律健全的先進國家才有這種事情發生,中國大陸堪稱先進國家還待改善法制,否則作為中國人別期待中國會拍出出色的法庭戲。

作為觀眾也知道殺夫兇手一定是無辜的,就是看女主角怎樣為無辜者翻案。

編劇又安排一個女私家偵探給她,這角色是省油的燈,幫了她很多忙,這還不夠說服力,更編排她遇上棘手問題時有高人點明,那就是坐牢的丈夫,這角色有如公式武俠片裡的深山高人隱士,要偶焉才亮亮相,授以武功。

女主角就是憑高人指點發現警方隱瞞証據,由一個小小的釘書針釘在一張紙角上作為呈堂証物,鍥而不捨地追查下去,再翻查兇案現場的錄像帶,逐一反擊,過關斬將,將預先佈下的困局迎刃而解。

終於女主角把此案的重重疑點把對手兩名檢察官打得節節敗退,讓那個對她有偏見的法官也配服了,這才算是大功告成,女嫌疑犯沉冤得雪,與被褫奪了子女管理權的無辜者能與女兒重聚,女主角在律師行裡也可鞏固了地位。

劇情就是如此,在此祇是簡單栓述,也該到了為此片集作「結案陳詞」了,一小時不足的一齣戲,若是要跟足兩小時的電影相比,當然有許多地方難免粗枝大葉,我說過此片祇是合格,若要取得60分以上,尚有改進之處,在片的中段拍攝女主角去逐一尋訪幾個陪審員,不免有點拖宕,可以再拍得簡潔點,無須帶觀眾去逛花園,省下來的時間可著墨於女主角跟代她管理家務的奶奶的關係上,譬如說在後段加插小節她默然握著奶奶的手,不作聲,別開了頭,這已是盡在不言中,一個職業婦女確是需要有靠得住的人看顧家庭,才可在外頭奮搏一番。

再說女嫌疑犯對失去的小女兒也寫得不足,多加一點更趨完善,畢竟電視片是供家庭觀眾看的,也不是煽情,這可以點到即止,也就令整套片更具人情味了,電視片跟電影相比,好像是自助餐廳Cafeteria的便餐跟大餐廳的正統餐飲,觀眾也別期望前者提供的鮑魚是用慢火烹調,他們收取的價錢祇不過是大餐廳幾份之一,電視片就一切都從簡了。

也可見電視片集的編劇公式就如上述幾點,將公式列明就是如下的次序:1. 懸念 + 2. 開宗明義介紹各主角的性格 + 3. 開始將主角陷於困局 + 4. 加入歹角 + 5. 多加危機,讓已投入劇情的觀眾增添幾分緊張 + 6. 不妨此時加入高人打救 + 7. 逐一解決困局 + 8. 懸念開始抽絲剝繭向觀眾解釋其因 + 9. 到主角守得雲開 + 10. 才把有韻味的結局放進去才大功告成。當然其中情節必須合情合理才能說服觀眾。

這種公式不外是老生常談,能達至一齣戲給人留下印象,就要看高手的特別營做細膩的情節和精警的對白了。

2010年4月23日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疊影迷情之94 從「穹蒼下的女神」看族群毀滅文化的可怕


從「穹蒼下的女神」看族群毀滅文化的可怕

「穹蒼下的女神Agora」終於上映了,這片我好久以前已經看了,看後令我震驚,感觸良多,電影拍得好,場面震撼,但在香港祇有兩間迷你戲院上影。

故事是說西元四世紀的亞力山大港曾發生的事,當年亞力山大港是文化匯粹,是個大港口,而船隻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西方文化從此傳揚開去,此片說述一個叫「海芭夏Hypatia」的女教師怎樣維護文化,當年是男權至上,而她能公開收徒講學已是創舉,她醉心天文和占星學,對宇宙有所認識,祇可惜是時不她予,被時代的潮流掩蓋,最後慘遭殺害的經過。

當年尚有奴隸制度,而基督教方崛起,形成勢力,排除異己,將希臘的眾神殿先破壞,群情洶湧,民眾力量有如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把眾神殿內的高聳彫塑及許多藝術品和歷史文物都一一摧毀,就像當年的紅衛兵搞出來的文化大革命,把許多文化知識份子視作宣揚歪道之士,殺無赦,不少知識份子帶著羊皮知識紀錄卷軸逃命,但亦有不少被無知的群眾濫殺。

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在觀眾面前展示了歷史的可怕,前事不忘以警惕後人切勿再重蹈覆轍。

宗教原意是導人向善,不論任何宗教其旨如一,但能容納異己達至世界大同能和諧共存的境界祇是寥寥可數,但很多宗教掌權者知道有不少宗教狂熱的教徒,他們卻利用宗教以迷惑群眾,排斥異教,達成一己的野心和利慾,就像中東國家的激烈回教派信徒,不惜犧牲性命與異己同歸於盡,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類空虛的內心卻需要信仰來填補,就像「無神論」的共產黨,他們相信而拜膜的是另一種宗教「共產主義」。

也像最近把泰國搞到天翻地覆,國家經濟陷於崩潰的「紅衫軍」,雖然泰國是佛教國家,老百姓信仰統一,紅衫軍還篤信多一個「他信」,但竟可以做成族群分裂,在新聞報導片中看見赤手空拳的紅衫軍前仆後繼的跟武裝軍警搏鬥,死而後已,可見一種主義、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可以令群眾瘋狂而奮不顧身,不惜為政客而犧牲所有也在所不計,過往的歷史如是,現今也如是。

「穹蒼下的女神」片中有一場用俯覽鏡頭、在極高處拍攝穿著全身黑衣的基督徒在廟宇裡大肆破壞,那些細小的黑色群眾如蚤子一樣在雪白的雲石地板上左穿右插,到處竄動,導演拍攝這組鏡頭喻意甚深。

此片的導演是西班牙籍艾美尼巴Amenabar,他是個高手,以前他曾拍過妮歌潔Nicole Kidman主演的「不速之嚇The Other」和屢獲殊榮及大獎的「傾流深海」,前者與印度導演禮薩雅米蘭M. Night Shyamalan比他早兩年前拍的「第六感The Sixth Sense」題材相若,但他拍的電影滲入了西班牙內戰,格調及層次都稍勝一籌,而且不落臼窠,至於後者由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演一個因潛水而導至全身癱瘓而求自由死的作家,電影大部份是圍繞主角癱瘓後與家人的關係,像這樣的題材也能泡製出一部感人而出色的電影,殊不簡單。

而主角麗素慧絲Rachel Weisz演出甚佳,她已無復十年前演「盜墓迷城The Mummy」時的青春,如今尚是漂亮美艷,但片中她的服裝是露出大截手臂,年紀的痕跡就在她的玉手背上露了餡,但她是個好演員,美貌祇屬陪襯物。

整部戲製作耗資甚鉅,場面浩大,戲劇性強,麗素慧絲演的女天文數學家、占星學家海芭夏盡力保存古代文明卷籍,不畏強權,是個真正女中豪傑,在一場基督徒群眾要攻入希臘神殿,在危急存亡關頭,她跟父親在拼命把圖書館內的卷軸盡量拯救,那種焦急兼無奈,真的令人同情,正如上述文化大革命當年許多知識份子,寧可捨命也要保存文化,這種精神令人致敬,歷史就是如此可悲。

她有一個男性奴隸,在她講學時祇作旁聽,但悟性甚高,製作出一副粗糙而簡單精緻的星體模型出來,她對這位由米克明高拉Max Mingchella演的奴隸十分看重,而他一直是暗戀她,甚至向她示愛,但她仍緊抱階級觀念,對他反而斥拒,他後來為了自由參加了基督徒的暴變陣容,對基督徒逼害女主人卻無能為力,內心矛盾,這角色也刻劃得很好。

至於她的另一位貴族學生,反叛性強,初時對她的見解不屑一顧,但後來也向她坦言認同她的星學觀,而其中另一位貴族學生在基督徒逼害她時曾內心煎熬,不知何去何從,但基於時勢也是西瓜靠大邊,加入了逼害她的行列,在大時代轉變期間也有不少此種隨波逐流的人,令人輕嘆不已,本片把這些角色也描繪得淋漓盡致。

看這片時想起了杜魯福(楚浮) 拍過的「華氏451」,這部電影也喻意頗深,說未來世界裡的消防員其實是縱火員,要把文化摧毀,把所有書籍燒毀,後來很多為保存文化的人每個人熟讀一本書,以存後世,這並不是預言科幻,當今許多國家也為禁止國民有新思維,否則懂得嚮往自由民主,不惜竭盡全力、無所不用其極封閉互聯網,豈不是跟杜魯福的電影裡的專制政權同出一徹?文明是需要珍惜,需要保存的,也要有廣闊的胸襟來接納異己及不同宗教、不同文化。

這部出色的佳作「穹蒼下的女神」在西班牙馬德里連據四個星期的票房賣座冠軍,絕非無因,因為有戲劇性,並不是悶藝,更令人看後反思的好電影在文化城市自有捧場客,也是彼方欣賞電影的觀眾品味及水準甚高,並不像香港祇能寂靜無聲的推出,更不像香港,一年到尾祇是在公車站的廣告牌上,見的是不同電影做型的甄子丹,令人以為中港台電影界祇有一個祇會皺眉瞪眼,一副表情橫行天下的唯一個影星。

這也正如族群趨向通俗,將文化逐漸摒棄,也是同樣令人惋惜不已。

(2010年4月22日)

疊影迷情之93 吸血僵屍的複雜關係


吸血僵屍的複雜關係 Vampires Connection

昨夜(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看了無線電視英文台的「吸血新世代The Vampire Diaries」片集,想起了最近看過的新派僵屍片「新月傳奇The New Moon」,同樣是美國小鎮的中學裡,少男少女跟吸血僵屍發生了感情的事。應該是先有了「吸血新世紀」和「新月傳奇」的電影,才有「吸血新世代」的電視片集,後者是跟風之作。

還記得我在去年12月台北市之行,逛書店時不少翻譯小說都是以吸血僵屍為主角的,琳瑯滿目,當時「新月傳奇」即將上影,書店更是乘勢推出小說來熱賣,把海報貼滿以作招徠,因小說熱賣,所以有不少東施效顰之作,頓成潮流。

「新月傳奇」是我近年來喜歡的電影,承接上集,女主角姬絲汀史超華Kristin Stewart知悉心上人羅拔柏廷遜Robert Pattinson是吸血僵屍,兩人身份懸殊,雙方都陷於苦戀,加上羅拔要捨她而去,令她朝思暮想,把少女失戀的情形拍得既細膩又動人,她經常在窗前眺望,窗外景物日轉星移,又故意置身於險境但求見驟倏出現的愛郎一面,而睡覺時驀然驚叫醒過來,這些情節都戲味盅然。

姬絲汀更為填補空虛,與印弟安族的狼人展開一段若即若離的姊弟情,而演狼人的泰萊羅納成了銀幕的新偶像,他身裁健碩,純情又重情,保護女主角及與幾個狼人同伴堅守保護小鎮,不讓吸血僵屍橫行,角色相當討好。

吸血僵屍加配狼人的綽頭已非新鮮,好萊塢的製片家向來頭腦靈活,喜歡Fusion混合煮法,絕不為奇,在2004年已把這兩味再加上「科學怪人」拍了「狙魔人Van Helsing」一片,由狼人曉積曼Hugh Jackman主演,連場惡鬥,鬼打鬼,打得落花流水,這部「新月傳奇」不過是兩味混合,也不致太過份,寫的是少男少女的苦戀情懷,女主角為救情郎,不惜遠赴異地,阻止情郎自毀,更是身陷險境,置生死于度外,情寫得好,沒怪得瘋麾了全世界年青讀者。

女主角姬絲汀史超華勝在青春,貌美則是見仁見智,失戀時失魂落魄確是楚楚可憐,男主角羅拔柏廷遜演的僵屍愛德華古倫卻是面無血色,蒼白得似有白化病,殊不惹人好感,是個憂鬱而有自毀傾向的吸血鬼,拿這部電影跟片集裡的角色相比,電視片集裡的女主角是艾娜杜芭亞Nina Dobrea比電影的女主角漂亮性感得多了,她活潑,面貌嬌俏,我見猶憐,至於演吸血僵屍的兩兄弟,一正一邪,正派的史提芬由保羅威士尼Paul Wesley演,身型健壯,也比電影裡的僵屍英俊,演他哥哥的邪派僵屍是艾恩桑馬希達Ian Somerhaldere,端的是邪氣十足,但也是英俊一族,配上其他閒雜人等,都是俊男俏女,這樣電視片集拍起來才能吸引觀眾追看。

電視片集一定要拖宕劇情,不像電影的情節緊湊了,但電視每集都有高潮,而且不斷有新人物加入,開枝散葉,則長做長有;片集說的是兩僵屍兄第重返舊地,而發現現代人的女主角跟一百多年前他們傾慕的女吸血僵屍十分貌似,而當年小鎮鬧出吸血僵屍事件,弄得滿城風雨,而女主角因意外喪生的父母是有剋制僵屍的良策,故事是如此發展,現在播影的是第一季,而在美國已開始播影第二季了。

吸血僵屍以前是英國咸瑪Hammer電影公司的鎮山寶,第一部「吸血僵屍Dracula」1958年推出時賺得盆滿碟滿,改編自賓索加Bram Stoker的小說,由基斯杜化李Christoper Lee演吸血僵屍德古拉伯爵,他面容蒼白,身高六尺四寸(196公分) ,穿起全身晚禮服外披黑斗縫,張口露出犬獠牙,果真駭人,他算是彩色吸血僵屍片的鼻祖,當年看德古拉伯爵請的英國文書助理在黃昏時摸進他的巢穴,以杉木釘想置他於死地,卻被他反而制服殺掉那一場戲真的是觸目驚心,祇是當年年少無知,容易被編導操縱了弱小心靈,其實那位文書助理大白天都不去剋制僵屍,偏偏要待他快甦醒之黃昏時間才去動手,此人真的是死不足惜。

有吸血僵屍自有洋鍾馗,一物治一物,演吸血僵屍剋星的是比得古成Peter Cushing,他跟基斯杜化李是對好搭檔,是銀幕上的一對活寶,他們兩個合作了不少吸血僵屍片,但愈拍愈濫,後來連咸瑪電影公司也消聲匿跡了。

當年我既怕看又喜歡看,每逢吸血僵屍出現的鏡頭都掩住眼睛不敢看,眼睛卻在手指隙縫裡偷看,看到緊張處馬上閉目,就像不能喫辣卻偏愛吃辣,後來有朋友告訴我,看這些鏡頭不應該是掩住眼睛,而是該掩住耳朵才對,沒有音響效果就不覺得恐佈了,果然奏效,所以說奧斯卡金像獎有最佳音響效果獎項也並非無因。

後來吸血僵屍拍到荼微,這是賺錢題材,豈能不拍?連教父的大導演哥普拉也從新拍了「驚情三百年Bram Storker’s Dracula」,當作文藝片來看也不覺得有任何駭人之處,而美國流行小說作家安懷斯Ann Rice寫了一連串的吸血僵屍小說,第一部是「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夜訪吸血鬼」,後來由畢比特Brad Pitt和湯告魯斯Tom cruise合演了「吸血迷情」,兩部電影都相當成功,也挺賣座。

而近兩年鹹魚翻身的演員法蘭克寧格拉Frank Langella,去年以演尼克遜獲提名最佳演員獎,他年青時相當英俊瀟灑,玉樹臨風,他也演過「新吸血僵屍The Dracula」,還被花花公子雜誌選他演的僵屍是當年性感男明星之頭號人物,由舞台劇改編,而扮演洋鍾馗的是大名鼎鼎莎劇專家演員羅蘭士奧利花Lawrence Oliver,導演是拍過「周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的尊畢咸John Buckham,跟足原著拍攝,有所改編的是洋鍾馗死在僵屍手裡,而僵屍卻死後化為蝙蝠翔揚而去。

鬼才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也在1967年拍過「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他擔剛演員,合演的是他美艷的妻子莎朗蒂Sharon Tate,他拍的僵屍片當然有喻意,是說世界上很多人好心做壞事。就像他扮演的治鬼教授小徒兒,千方百計從吸血僵屍巢穴大破僵屍黨,到頭來還不是把已變成女僵屍的莎朗蒂帶了下山,遺害人間。

「天師捉妖」是部黑色喜劇,但凡片中的吸血僵屍德古拉伯爵都是風度翩翩,兩鬢白髮,對女性極具成熟男仕的迷人魅力,足令女性引頸受噬,百變不離其宗,就連上文所說的芥末小髭大衛尼雲也讓演過此角色,人物造型卡通化,1974年的「亂籠吸血鬼Vampira」,他演一個頗有商業頭腦的吸血僵屍,在古堡裡開酒店,一面招徠客人賺錢,一面順道抽點油水,吸吸客人的血,他為求亡妻復活要輸予罕有的血型才行,怎料他求得的血液令妻子雖然復活但卻變了黑人,他用魔法驅使一個青年為他抽血,結果抽到的血液混雜,到後來連他也變了黑人,確是幽默,是部鬧笑片,而銀幕上的老派僵屍都是情有獨鍾,雖然吸舐無數美女粉頸,但對舊愛卻永遠不忘。

而一向自恃英俊的佐治咸美頓George Hamiltion,此君是個脂粉男,在昔日的好萊塢以俏郎君姿態恃俊行兇,如今已是七十多歲,仍打扮得一絲不苟,近年見他在電視片集裡客串一下,品性是七十年不變,當年他年青時也演過吸血僵屍,片名是「一咬鍾情Love at the First Bite」,也是笑片,但笑料不多,大部份時間是他推銷自己的風流倜儻,噬咬女性頸動脈也注重「餐桌禮儀Table Manner」,真虧他的,他自資拍攝此片是供自己欣賞為先,供愛好他的女影迷看為次,沒想到這片竟沒讓他虧本,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口味如何了。

吸血僵屍也非英國專利,全世界都拍過,祇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不同,法國的唯美大導演羅渣華汀也拍過由嘉芙蓮丹露演的女僵屍片,好像叫「玫棘女僵屍Roses & Vampire」,當年他倆共賦同居,而他又是個「有美共享、供諸同好」的慷慨男人,「不斬皇親令不行」,而嘉芙蓮是初出道,不惜裸身露體,因他是唯美拍法,她到處走動披著薄紗,祇見身裁,惹人暇想而已。

另外一部吸血僵屍片也由法國人艾都格蒙巴奧Edouard Mobraro執導,拍於1976年,,也借用了基斯化李這原裝吸血僵屍,名為「摩登僵屍撈世界Dracula pere et fils」」,是部搞笑片,更搞出有個僵屍子,這對父子兵在當年共產政權統治下無法立足,要由羅馬尼亞投奔自由,他怕的不祇是十字架,而是共產黨旗幟上的大鐮刀標誌,認真諷刺,其中有一場是他移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初到貴境,難於覓食,連僵屍獠牙也咬崩了,兒子反而被人抽血去賣,後來才遇上製片家請他去拍僵屍片,名成利就,後來兩父子更同樣愛上一個女子,父子鬩牆,兒子為保護女子不致變成僵屍,與父親鬥法,最後是僵屍父被兒子消滅了,兒子贏得美女,而結局是他跟美女誕下的是僵屍新一代,秉承了祖父的純正血裔遺傳,使傳統得以延續。


不過現在已看過太多不同種類的吸血僵屍片,再不像當年掩著眼睛不敢看,看了「新月傳奇」已令我滿足了,但看恐佈的吸血僵屍片若不感到驚嚇,就是欠缺一點兒自虐性的樂趣,祇可惜這種樂趣再不復返了。
2010年4月20日

2010年4月19日星期一

疊影迷情 之92 芥末式的小鬍子 - 大衛尼雲


芥末式的小鬍子 - 大衛尼雲 The Mustard Moustache – David Niven


昨天晚上(2010年4月18日) 是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我對這節目並不熱忱去看,祇是拿著遙控器去看,也幸而沒窺全部,浮光掠影的看也悶出鳥來,司儀的插科打諢殊不幽默,也不雋永睿智,祇是把節目宕延,看時想起奧斯卡金像獎的節目,驀然想起某年由大衛尼雲上台頒獎,突爾有男人從他後面裸跑,當年裸跑是方興未艾,大衛尼雲頗有急才,他處變不驚的說:「It’s Bounce to happen。」直譯是這一定會發生的事,但「Bounce」這個字有彈起、跳躍、退票之意,那裸跑者確是蹦蹦跳跳閃出來,某物彈來彈去,他輕描淡寫的說,足令全堂哄笑,這把尷尬場面化為輕鬆,不像昨夜的撰稿人把所有司儀和嘉賓唸的對白寫得比文藝片還來得淡而無味。

這個瘦個子的小鬍子,在銀幕上演的角色多是瀟灑風流,風度翩翩,他多演喜劇,別瞧他是道貌岸然,其實他卻充滿鬼馬蠱惑,如今再在銀幕上找不出跟他能分庭抗禮,同樣有份量的喜劇演員了。

我收藏大衛尼雲的光盤並不多,昨夜想起他的形象,找到一張由他主演的「玉樓春劫Bonjour Tristesse」,合演者還有狄波拉嘉Deborah Kerr和珍茜寶Jean Seberg,當日我是因為是珍茜寶的影迷才買下這光盤,她的獨特氣質也是後無來者,這部文藝片至今還不捨得再重看,因為原著是法國才女薩岡Francoise Sagan的名著「日安、憂鬱」,大衛尼雲在這片裡扮演珍茜寶的風流父親,與他平常演的詼諧角色截然不同,演得相當嚴肅,以前看過的記憶祇剩下這小節而已。
但大衛尼雲留在我腦海裡的印象是他跟義大利諧星阿拔圖蘇地(恕我寫不出此君的英文名字了) 合演的「醉臥沙場君莫笑The Best of Enemies」,適逢世界盃將屆,此片值得一提,這部由商業大導演佳咸美頓Guy Hamilton執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電影是喜劇,說的是在北非戰場上,一隊英軍和一隊義軍短兵相接,互相對峙,但後來英軍有人踢出足球,這勾起了義軍的足球癮來,兩隊敵對的軍人既有共同所好,立刻放下武器,在沙漠上作友誼賽,也不理外面戰火如何,大家成了好友,還互相交換罐頭食品,但世事絕不臻完美,英國援軍來了,把義軍俘虜,最後義軍俘虜列隊時,該隊曾與他們作足球賽的英軍全齊向他們行禮致敬,以示識英雄重英雄,這部拍於1962年的電影反戰意識甚濃,人情味也濃得化不開來,這電影我是記憶猶新,我當年是翹課在旺角的百老匯戲院看早場的,就是現在旺角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所在地,當年早場是中午12時至2時,早場選影的都是挺好看的舊電影。在這部戲裡大衛尼雲扮演英軍的指揮官,愛板起面孔扮嚴肅,但卻有溫情,他的演出令我印象深刻。

其後他演的「六壯士Gun of Navarone」,一部由驚險小說名家亞烈提麥堅Alistair McClean暢銷小說改編的戰爭片,他演一個英軍爆破專家,跟隨格力哥利柏Gregory Peck的盟軍小組特攻隊,前往希臘爆破「阿華隆」的德國納粹黨巨型大砲,在最後他和格力哥利柏兩人潛入敵軍重地布置炸藥時還不失其英式幽默感,搞些小動作,這片值得一看再看。

他是典型的英國紳士,氣質如此,每齣戲也是扮演這種角色,甚少變化,但非獨沽一味,每部電影演出也有不同,在好萊塢電影中編導每每寫他的角色是落難貴族,來戲謔他的英式傳統,就如像「良宵花弄月The Pink Panther」,他演個貴族型的騙子大盜「魅影The Phantom」,除了與演「烏龍幫辦Inspector Clouseau」的比得斯拉Peter Seller的太太嘉寶仙Capueine偷情外,他連青春貌美的CC歌迪亞嘉汀妮Claudia Cardinale演的印度公主也迷住了,幸而他是「大雞不喫細米」才放她一馬,「烏龍幫辦」近年重拍了兩集,但珠玉在前,重拍的祇會令人更懷念前作,雖然前作也是胡鬧電影,但看大衛尼雲的狡猾多詐已夠份量了。

說到重拍的電影,他在1964年拍的「風流脂粉客The Bedtime Story」,他扮演一個以貴族作幌子的騙徒,與剛出道的小騙子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鬥法,大家要騙的目標是一個美國女子莎莉鍾絲Shirley Jones,最好笑的一場是馬龍白蘭度在莎莉鍾絲面前扮可憐,扮作是因公受傷導至下肢癱瘓的美國傷兵,豎直一腿坐在輪椅上,由莎莉鍾絲推出來,在大酒店的大堂巡梭,大衛尼雲收買了酒店服務員,叫小廝拿著寫上「神經科專家名醫」名字的呼喚聽電話牌板,在大堂裡走動,喊他去接聽電話,莎莉鍾絲聽到他是名醫,立刻慕名去找他幫忙醫治馬龍白蘭度的病。他站在馬龍的輪椅前,先扮作不肯隨出手醫治,然後經莎莉鍾絲聲淚俱下的哀求才勉為其難地亮一手,說先要為病者作初步檢查,然後脫掉其傷患那根腿的皮鞋,馬龍說自己下肢是全無知覺,他拼命去搔馬龍的腳巴子,馬龍要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要極力忍著笑,他更進一步,對莎莉鐘絲說要再詳細探測病情,用手杖大力敲打馬龍的腳,痛得這小騙子涕泗縱橫,痛不欲生,他則扮作關心兼細心地詢問馬龍有沒有知覺,馬龍此刻已有口難言,流著淚拼命的搖頭,莎莉還說:「瞧,他已感激涕零了。」

這場戲,馬龍演得七情上面,莎莉鍾絲是陪襯,大衛尼雲則皮笑肉不笑,演得恰如其分,跟馬龍是旗鼓相當,表演他擅長的英式冷幽默,這部電影由羅富李尼Ralph Levy執導,當年是賣座片,全片笑料如泉,後來在1988年由法蘭奧玆Frank Oz重拍了「江湖大滾友Dirty Rotten Scoundrels」,此君也是經典電影迷,拍過幾部重拍的舊題材電影,再由米高堅Michael Caine和史提夫馬田Steve Martin合演,同樣的題材,同樣的橋段,但佐料則不一樣,仍是那一句「新不如舊」,米高堅跟大衛尼雲同是英國人,但已是兩輩人才了。

他在1957年演的「八+日環遊世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改編自法國科幻小說先驅祖梵儒Jules Verne的名著,他演一個生活刻板的英國紳士霍先生Fogg,當年由伊莉莎伯泰萊的第二任丈夫米高鐸Michael Todd監製及執導,當年是以70米厘攝製,是銀幕特大,影像更清晰為賣點,就如今日的3D銀幕一樣轟動,這是頭一部70米厘闊銀幕大電影,更稱之為AO - Todd,大衛尼雲演出可說是前無古人,至今也無來者,就像近年重拍的那一部,由卸任鐵金鋼皮雅布士南扮同樣角色,多添一個成龍作配菜,也不外是一場猴子戲,難登大雅之堂,新作卻殊不好看。

大衛尼雲也是個作家,寫下不少幽默感作品,他永遠蓄著修剪得整潔的短髭,那把小鬍子像會挑逗女性,有點黃色,說他是芥末式鬍子紳士他也受之無愧。他在銀幕上是風流不羈,但銀幕下是個標準丈夫,電影裡的角色跟現實是截然迴異。

也不是我喜歡懷舊,更不是我抱著舊包袱不放,昔日的電影明星的確是光華璀璨,在天邊的夜空裡光茫四射,把經典的電影仍照射得金光耀目。

2010年4月19日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疊影迷情之91 虛假及炫耀的「守護有心人」


虛假及炫耀的「守護有心人」 the False and Flaunt inThe Blind Side


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落在珊迪娜布洛Sandra Bullock手上,看了她的獲獎之作「守護有心人」,覺得這世界沒有公平不公平的事,評審委員團的眼光也作不了準,並不能代表標準正確,她獲獎祇是評審委員團把所有競選人的名字寫在紙上,摺疊成小塊,放在袋子裡再摸抽一張出來,看誰的運氣好被抽中了,這不過是我想當然矣,否則怎會選了她出來?


我看「守護有心人」時先給她打上一百分,看戲時不斷的為她評分數,有加有減,但到了半場,她的分數已扣得祇剩下三十分,往後她的戲是平平無奇,加不了什麼高分,以六十分作合格,她連合格的分數也無法達標,悲哉,悲哉。


比起梅麗史翠普,她是差了一段大距離,但奧斯卡是有政治因素,又要跟潮流走,更要討好各方面,選她出來則可面面俱圓,當今的美國總統是個黑人,這部片是白人扶助黑人成為有用之才,正好像國務卿希拉利輔助奧巴馬成材,也達至傳遞了黑白和諧、優秀的白人要無條件輔助貧苦黑人的訊息,又令黑人白人都皆大歡喜,再因電影是以小勝大,在美國本土票房上創出佳績,西瓜靠大邊,這又是順應了符合潮流,最佳女主角非她莫屬了。


雖然我也有經歷過「守護有心人」的遭遇,別急,容後再談,先要把這部電影缺點先來算一下賬,正如石琪兄在明報寫的影評,說這片是大白人主義,我頗同意,也無謂在此拾人牙慧,片中的女主角珊迪娜布洛是個中產階級的白人家庭主婦,持家有道,有好丈夫及一對乖子女,家庭幸福滿溢,要幫助貧苦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她跟黑人大塊頭是緣份所致,她的鍥而不捨精神確也令人欽佩。


電影說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我也無可置疑,在這世界上的確有不少像她一樣的熱心人,但可惜此片的導演約翰李漢郭John Lee Hancork卻是拍了一部虛偽而普通不過的電影出來,矯情得很,人情味是不缺,但祇是著墨不夠,調味不足,弄出來的菜就有點吊胃口了,不過看電影是見人見智,我祇是說出我個人意見,而記憶所及,像同樣題材的電影也有不少,當然其中有比此片更感人的。


片裡珊迪娜布洛的一對子女,長女漂亮可愛,頗有其母善良性格之遺傳,而那個小兒子雖然也是善良,但卻像個中年的侏儒,行為言語活像一個成年人,還比成年人還老練,毫不天真可愛,有一段頗長的戲是這小子去訓練黑人弱智的大個子男主角,他竟是訓練有方,頭頭是道,儼然是個縮了形的教練兼經理人,所欠的祇不過是嘴裡沒咬著一根粗雪茄而已。


我在唸小學時期,父親是個窮教員,母親為了要幫補家計,在九龍某區一間天台小學當教員,(天台小學是建在大廈頂樓天台的學校,祇有幾班課室,書桌椅子都是湊合出來的,辦學的人是有心做善事,竭力而為,為的是傾盡能力也要讓貧苦大眾的子弟能上學讀書) ,我家裡除了我們三兄妹外,母親已收養了我在大陸不能出來的姨母的女兒,還有一個跟隨我祖父母多年的女傭人,幫忙做飯及做家務,一共是一家七口人吃飯,幸而房子是自置物業,面積不算大,但以前的舊房子總比現在的實用一些,生活算是勉強溫飽,但仍是捉襟見肘。


某天,我母親把她的一個學生帶回家裡,這男孩比我弟弟還略小一兩歲,我母親說他是家庭有困難,也是個問題家庭,他有點遲鈍,母親見他天天都是像漿泥鴨子般去上課,放學後也是單獨一人留在課室裡不走,等他要工作的媽媽下了班才來接他回家,而他家裡是他跟那位媽媽相依為命,住的是舊區的板間房,祇有一張雙層床,他因為遲鈍,但絕對不是弱智,他一身又髒又邋里邋遢,卻常被其他同學欺侮,母親看不過眼,就把他帶回家收養暫住。


他在我家裡住了一段時期,我們不合穿的衣服就給他穿,他天天洗得乾乾淨淨,頭髮也梳得貼服,果然也是惹人喜愛,自此上學也沒受其他同學欺侮了,我們也把他當是自家人看待,同吃同睡一個屋簷下,有福同享,我還記得我們和他還跟成年人一起到旺角的「百樂門」戲院看「月宮寶盒」這部舊電影,散場後,我們走路回家時他是十分興奮,相信這次在他人生裡也留下難忘的印象。


後來才知道他的媽媽不是他親娘,而是跟他爸爸有過同居關係,他的親娘已跟他分開,他爸爸帶著他跟他這位養母,後來他爸爸去世,這位養母仍對他視如己出,想起來,這女人也是有情有義,義無反顧地照顧一個沒有血源關係的人。


過了一段日子他養母生活改善了些就把他接回去,他與我們分別後每逢過時過節也親自買些水果來我家道謝,多年來也保持聯繫,後來我唸中學時他也沒常來了,好像聽說他是輟了學,去當學徒,學一技謀生。


正如聖經所說的「施比受者更為有福」,就是有能力施予已比苦難中的人有福,有親朋戚友曾對我說:「你母親這樣做是有福氣,是教訓了你們以後要怎樣幫助別人。」的確是,我們從這事中汲取教導,以後也懂得儘量幫忙別人。


這跟「守護有心人」電影裡不同了,電影裡的珊迪娜布洛把黑人大個子帶回富裕的家裡,為他在客廳的大沙發上鋪好被褥,但接下來的鏡頭是她在埋怨他龐大的身軀把一張價值萬元的沙發睡壞了,要是有心幫人又何必口出怨言呢?


既然大家都是有心幫忙弱者,同樣是有情有義,也無謂作出比較,但電影祇是演繹一段故事,而珊迪娜布洛的家境是錦上添花的助人,而當年我家是貧困也要義不容辭助人,這點就是值得我們有點自傲了。


所以說「守護有心人」是有點虛假,現實中的珊迪娜布洛也不是身體力行,樂助窮困,加上她在電影裡的濃妝打扮,在出席金像獎頒獎典禮時濃裝豔抹得像面上髹了防腐劑,令人覺得是的虛假,她的得獎祇不過是純粹僥倖而已。


這部電影我看完後給它的評價有如本文的英文標題,將之列入「F」級,而且是兩個「F」字(Double “F”) ,也順道兒奉勸一句,別以為奪取了獎項的電影是佳品,也別相信一些專家的品味,每個人的品味不同,自己的才是最真實。


2010412

疊影迷情之90 太陽劇團的舊夢必須改

太陽劇團的舊夢必須改 Cirque Du Soleil Reborn the New Dreams

(A)

今年復活節假期一如以往,留在香港吃過復活節午餐後,就前往澳門小休一兩天,到澳門不賭的話祇有吃,聞說威尼斯人賭場酒店裡的「太陽劇團」處於收支不平均,已意興闌珊,有意提早收場,要看從速,所以訂了票去看。票貴是物有所值,太陽劇團投資龐大,演員眾多,舞台大,機關大,開銷也大,總不能以廉價戲票招徠觀眾,以薄利多銷的經營手法去維持一個劇團的生命,況且更要維持艱苦多年奮鬥建立出來的品牌,實在是少個「崩($)」也不行。

記得80年代,去了拉斯維加斯,初看太陽劇團的表演,當年的場地及觀眾席也不大,覺得劇團的表演頗具特色,服裝顏色鮮艷奪目,設計新穎,把柔軟體操的表演從新包裝,想到中國的雜技團若是經過包裝也可以打入國際市場,說真的,中國雜技比老外的出色多了,不過祇是中國人的天性是不求改良,不求包裝,一句「有麝自然香」,堅持故步自封的原則,就是發明了火藥還是停留在做爆竹的地步,遺害了大中華民族。

當年的太陽劇團是初出茅廬,規模較小,看他們的宣傳小冊子,團員及幕後工作人員數起來祇有三十多個,過了多年後他們已逐漸擴大,在世界市場上已略具名氣,開始周遊列國表演,也曾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搭大帳蓬作流動性馬戲團的表演,及後也曾在香港的會展賣藝,更趨商業化,有不少太陽劇團的副產品出售,成為品牌,順道兒多賺一筆。這次我們去看表演也順道於前一夜先逛逛劇團附設的紀念品店,也買了一些衣服,而我家裡早已買了這部劇目的擺設、服飾和飾物了,這就是他們的生意頭腦。

太陽劇團的戲是毫不注重故事性,是天馬行空的幻夢,勉勉強強帶出一點兒皮毛的人生哲理,有若看一張抽象畫,每個人的觀感各有不同,你怎樣詮釋是閣下的修維,若要向別人詮釋就是形而下了。

這部戲名為「Zaia薩雅」,說一個女子幻想自己可以飛翔的故事,宣傳小冊子如是說,舞台甚高,確有男女藝員凌空飛舞,又有一場空中飛人(trapeze)表演,更有大跳板、跳鑽圈、疊羅漢、火流星、高蹺、長桿技巧(Pole balancing act) 、快拋接棒、藝員爬高跳低,首本戲的男女造型(Balancing Act) 當然少不了,可說是出盡八寶,在港澳地區賣藝,可能怕觀眾祇聽配唱優美的歌曲會覺得沉悶,所以要花樣百出,以求文化水準不高的觀眾欣賞殊不抽象、而意境並不高超並不具深刻喻意的節目,免得是對牛彈琴。舞台是特別設計,前面中央擺放一個龐大的玻璃纖維地球,一小半藏在台板下,半場時大型半透明的地球道具吊來吊去,也別害怕,他們是做足了安全措施,祇不過是向觀眾賣弄劇團是不惜工本做了大道具,看戲時觀眾要多做頭部運動,時而抬頭時而低望,舞台上不單是佈景道具多,機關也甚多,一時之間可以變化萬千,變成平台又變凹凸,佈景又升又降,又變得快,真的是令人目不暇給。

一個半小時的劇目真的可說是值回票價,但若是看過太陽劇團的其他劇目,祇可說是一看如百看(See one see all),技於此矣。跟幾個不同的劇目一樣,循一條公式變化,我看過劇團的其他劇目,開場前二十分鐘必有小丑出來跟觀眾開開玩笑,插科打諢一番,捉弄一下觀眾,以聯繫感情,搞搞氣氛,但套套出這板斧,看多了不外如是。

兩年前,我曾往拉斯維加斯遊覽,曾幾次去賭城也買不到此劇團的「O」戲票,後來由我妹妹托人先代購才買得到,價錢是千多元一張,滿以為是大堂中座,豈料到了酒店的劇場,上了一層又一層,每層的戲院帶位員都是手指往上指,眼往上瞧瞧,示意我們要繼續努力,我們足走了十多層樓的樓梯才到,爬樓梯也爬到腳軟無力,疲不能興,結果是戲院最高一層最後一排座位,該夜我們看那一場是全院爆滿,足有上千的觀眾慕名而來。

「O」劇是響往已久,宣傳說是投資浩大,要把整間酒店部份改建為龐大的湖泊舞台,可見當今太陽劇團已頗具規模,早已企業化、商業化,賺了大錢,不過一開場是燈光暗黝,音樂的旋律又平淡,加上唱的是法語,半個字也聽不進去。浦開場不久,我已奄奄欲睡,旁邊的老伴已去了夢鄉,也許她覺得夢鄉裡的戲比現實的好看,我由於疏於運動,爬了頗吃力的十多層樓的樓梯,也是時醒時睏,加上看時要動腦筋猜測表演是象徵什麼意思,而且表演著重湖泊舞台上,時變平台時變湖塘,這又不同看抽象畫,因為看抽象畫純粹是感覺,但這是等同看啞謎,內含意思,再加上我拿著望遠鏡看,看到的祇是小圓圈裡的一個藝員表演,祇有局部性而乏具體性,看得也辛苦,到完場時我喚醒旁邊的「事頭婆」,她睡眼惺忪的說:「這麼快完場了嗎?」她好像說到夢鄉裡還沒逛得夠,意猶未盡。

此劇真箇是聞名不如見面,正如老生常談的「不見黃河心不死,見了黃河又如何」,「O」劇的舞台是個大湖泊、大河流,有舟船可泛,真的應景。
該次到賭城是與金炳興伉儷會合,權充嚮導,加上有我妹妹遠道而來陪同,她租了車子載我們參觀了沙漠上的豪宅和「胡佛」水壩。(B)

這不是題外話,老毛病又發作,又岔開了主題,權充嚮導帶看官遊花園,那次認識了我妹妹的好友,她的洋人丈夫是在賭城空軍基地的軍官,可以以半價買永利酒店的秀看,她聽我說了看太陽劇團的奇觀,竟蹙起鼻子道:「你們該去看比較小型的水塘舞台秀,由另外的一個法國雜技團「Le Reve」表演,大型的「O」有點兒大而無當,浪得虛名。」,記得以前我看太陽劇團初期時的「驚艷」與「經驗」,豈可錯過?結果她為我們買了四張看永利酒店內的「Le Reve」秀票。
果然是小猶勝大,我們坐的是大堂中座,圓形劇場,中間是敞大水池,說是水塘就有點誇大其詞,同樣是夢境式表演,一樣的虛無縹緲,一樣的雜耍,一樣的涉及天堂地獄境界,表演者一樣有美有醜的化妝做型,但不用拿望遠鏡看,而且娛樂性足,不少藝員是男的俊朗,女的漂亮,個個身裁比美模特兒,有過之而無不及,絕不像太陽劇團的全部藝員像赴化裝舞會,面上塗得七彩繽紛,難睹盧山真面目,互相比較,太陽劇團是成了名後更多裝璜反而變得冗贅了,雖然Le Reve劇團是仿效「O」而生,但有時候A貨(仿冒品牌者謂之) 比原裝貨手工技巧做得更為精美。

(C)

我們看得過足癮頭,而且票價是「O」劇的三份之一弱,這好比赴賭場賭搏,先輸了一趟,再贏個本利歸還。

所以說秀不在大、在乎精,短小精悍更勝一籌,現今的太陽劇團已是拉斯維加斯各大酒店內都有劇目,那一年我們住在「美高梅」酒店,裡面也有一個秀名為「Ka」,據說是混雜了東方功夫,但沒看過不可置評,現在對聞名不如見面已深信不疑,要看過才知是龍是蛇,或許祇是蚯蚓,不過我也意興闌珊,心裡覺得也許不外如是,輸過也贏過就算了。

我倒是覺得太陽劇場應該有些改革,別守著老本,品牌也要有創新才能保住顧客吸引新觀眾,愚見認為太陽劇團既然是哪麼多新機關,為何不搞些大型魔術進去,一新觀眾耳目呢?又既然全部劇目都是夢境,加插大型魔術又有何不可?成功後不能吃古不變,要有新意,不斷求變、求創新,祇要仍維持劇團原來的本質和精神就行,

觀眾要看的是新的夢境,舊夢不須記了吧。

2010年4月8日

(A)圖為太陽劇團之Zaia劇目
(B)圖為拉斯維加斯之永利酒店宣傳「Le Reve」劇團之宣傳品
(C)圖為「Le Reve」之表演內容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疊影迷情之89 心細如塵女編導,點點著墨世間情

心細如塵女編導,點點著墨世間情 The Tiny Thing That Touch

上星期六是受難節翌日、復活節假期第二天,住在廣州的好友岑太太陳美琳跟作家張梅來了香港,還有一位叫胡茵的新朋友,約定去看一場電影,但陰錯陽差,為我們出錢兼出力、辦事不遺餘力的Belda 小姐代買了「複雜關係It’s Complicate」的電影票,我早已看過了,早前還在疊影文章裡寫過了對梅麗史翠普,但朋友自遠方來相邀去看戲乃我的榮幸,重看一遍又何妨,雖然第一次看時覺得電影拍得平穩,但欠神采,此片導演是南施邁雅斯Nancy Meyers。

我想重看此片祇作陪友,再看可能會打盹,因為「受難節」實在太忙,睡眠不足,雖說我是睡眠不足的長期病患者,久疾難醫,我想進了戲院大不了會打個瞌睡,豈料進場再看一遍,全場我沒闔上眼睛,更覺再看的過程是一種享受。

自懂得看電影以來,很少有在短時間內重看一部電影兩次,祇有那部「秋水伊人(雪堡雨傘) 」,我是愛上此片,急不容緩,賴在戲院裡再看一遍,一星期後再看一次,這部戲,如今對此片仍懷有戀情,看了七、八次尚會再看,其次是一部由史超域格蘭加與姬絲汀荷夫曼合演的「劍底游籠」,連英文名字也忘掉了,不過當年是中學時期,迷上了姬絲汀荷夫曼,她的清秀氣質實在無可抗拒,所以在一星期內馬上重看,但以上兩部電影都是由於慕情而看,跟看這部「複雜關係」完全不同,我竟是因緣際會才看,但看了後才對女編導南施邁雅斯開始慕情了。

有名影評人說他不喜歡看「老餅」的愛情片,但情感又豈可劃分年齡之界別呢?祇要拍出情味來就好看,不管是八歲到八十歲,祇要有情在就是耐看。

「複雜關係」初看時實在領略不出味道來,看了就算,況且撰寫了梅大姐、梅麗史翠普的文章,對她的演技寥表敬意,寫了就算,她的演技是無可置疑,看她一舉手一提足、一顰一笑,給角色輔予生命及靈魂實在是享受,這是一個不靠年華老去的外表而能散發魅力的女明星,說她是明星不稱她是演員,是因為她真的具有夜空上明星的光茫。

看著她對女兒獨自駕車的關心眉頭略皺,在兒子的畢業典禮中喜極而泣,與幾位閨中密友暢談房事的喜悅,禁止有心臟毛病的前夫艾力寶雲吃餐時用鹽的關懷,跟新相知史提夫馬田約會時快樂地雙手掩嘴而笑,確是自然地散發魅力。

演員是佐料,烹廚的是導演,好的材料落在高手手裡才發揮出佐料的真正味道來,相對而言,庸手祇會把上好的佐料糟蹋了,此乃不變定律。

導演南施邁雅斯是高手,她心細如塵,整部戲的細節也注意到,像梅麗史翠普的服飾,第一場她穿的全白麻質衫褲,特顯出她飄逸自主的性格,與前夫的現任太太穿的性感泳衣、下身長裙成了極大的對比,梅麗大方得体渾然而來的自然,而那位年青妻子的矯揉造作,故作瀟灑,截然是香檳與黑啤酒的分別,至於男主角艾力寶雲穿的是「雅曼尼」的西裝,一派行政人員打扮,跟史提夫馬田的輕鬆自然便服又是對比,兩個男人的頭髮一黑一白又是相映成趣。

有幾場可見出南施的細心指導,一場是梅麗由南加州飛往美國參加么子的畢業典禮,她跟兩名女兒下了出租車,站在「麗晶大飯店」門前,看見么子來會她們,大家自然擁抱一訴離情,但她祇是稍擁抱一下,馬上轉身,用手指點算帶來的大堆行李是否有失,這份細膩是主婦的慣性動作,由微見著,可見導演的細心。另一場是她與史提夫參加大女兒的婚前派對,前夫艾力寶雲抱著她跳舞,而配樂是「沙灘孩子Beach Boys」合唱團60年代的經典金曲「Isn’t it nice to be?這豈不好嗎?」,開頭一句已是「Isn’t it nice to be I love you only我祇愛你一個豈不好嗎?」,其餘歌詞是一個男孩向女孩子述說他比她的另一個男朋友愛得更專一,歌曲輕快,看來南施選舊歌是別有用心,而當兒正是隻影形單的史提夫在獨自跳舞,他向梅麗左手攏著拳頭一揮,右手打圈兒的轉,梅麗立刻走回去作他的舞伴,原來他做出的是揮魚桿,右手作扭動魚絲的手勢,要把她釣回來,真妙。

此外梅麗的前夫艾力被現任太太發覺他對前妻舊情復熾,把他趕走,他祇好獨鳥歸巢,他央求梅麗給他一個復合機會,重溫一家團圓的溫馨,說要買一部電影光盤回來一家人一邊吃爆玉米花一邊看戲,馬上接上下一場是他捧著兩大盤子爆玉米花出大廳來,么子和次女纏著父親一起看電影,他們一家人看的竟是67年的「畢業生The Graduate」, 電視上的鏡頭是小子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與徐娘羅賓遜太太Mrs. Robinson偷情 - 由安賓歌羅複Anne Bancroft飾演,德斯汀到幽會的酒店去問房間的窘態,這場戲就跟前一場艾力跟梅麗到小酒店偷歡的戲前後呼應了,也是導演南施向前輩「畢業生」的導演米尼哥拉斯Mike Nichols作出致敬,近幾年前在電視台偶爾重看此片,也覺得好看,這部電影我也看了多遍,為的是裡頭全是西門與賈芬高的配樂,真是相得益彰。

我重看了「複雜關係」,仍是最喜歡最後一場戲,一張花園長椅子,雨點灑下,鏡頭往上推,梅麗打著傘子出花園,這已在我的疊影迷情第83章寫了,再不贅述了,梅麗得到史提夫的原諒,再展開新生活,確令我為她喜悅而流淚。

正如星期一在澳門跟好友思維在東望洋斜路慢步傾談,他說一部好電影就像一杯醇酒,初喝時不覺如何,但第二口就啖出味道來,喝後餘韻永存,「複雜關係」的韻味正是如此。

( 2010年4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