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

疊影迷情之 88 桃李滿門

桃李滿門 To Sir with Love

今天聽MP4時聽到一條老歌「To Sir With Love向老師致愛」,由英國女歌星Lulu露露演繹,是一部同名字電影的主題曲,中文名字是「桃李滿門」,主演者是薛尼波達Sidney Poitier,他演一個在英國低下階層區中學的老師。

而露露也是其中一個女學生角色,當年她年青,算不上貌美,而且有點胖,薛尼波達到此間全是低劣學生的中學教書,加上他又是個黑人,要把一群頑駑難馭的學生導回正軌,確實是勞心勞力,但終於他也能完成職責。

主題曲很悅耳,短短兩分鐘的歌,歌詞寫得很好,一開始是:「那些女學生充積著說故事和咬指甲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但在我心中,我知道對你日增憶念,…..但我又如何能道謝一個對我盡心盡力的人,但我會盡力而為,如果你想得到遼闊的天空,我會給天空寫一封信,能抵達天際,縱使有千萬尺哪麼長,祇為向老師獻上愛,…..時間已到了我要把書本闔上讓我來回顧自己的過去,一位摯友教導我很多知識,更將我由弱轉強,如何能答謝你呢?如果你想得到月亮,我也想盡力而為,但我寧可把我的愛呈獻給你,向老師致愛意。」
歌詞大概如此。

這部電影是我父親帶我去看的,我先父是當老師的,他做事很認真,這種敬業精神我不及他皮毛,他先閱讀有關這部電影的資料,告訴我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我當年看電影時年紀尚嫩,對真實過案改編的電影興趣不大,而且片中的頑劣洋學生根本我不會去仿效,也仿效不來,對看這部喻教學於娛樂的電影不大感到興趣,一直沒細心去看,直至劇終時頑劣學生對那位黑人老師至敬,我才稍覺得有點兒感動,而我父親卻看了有所啟發,感觸致離場時兩眼通紅。

後來記起這部簡簡單單劇情的電影一些片段,雖已是殘缺不全,但也覺得是一部好電影,雖然這部電影稱不上有高度的內涵和深喻,娛樂性也不足,但許多電影令人感動,偏擊中看者敏感處,就是能令看者深愛而難忘。
如今再想找這部電影的光盤來重看也找不到了。

我父親是個中學英文老師,他在大學時原是唸「化學工程」系,時不他予,他當不上工程師,做生意也虧本,祇好從事教學,我小時候他是在港島一間頗具盛名的私營英文書院教授英文科,而那間書院的校長對他很好,這位校長也常來我家作客,成為我祖父的朋友,更把我家的家訓寫成橫幅,洋洋數百大字掛在牆上,以訓後人,若不是父親能敬業樂群,校長又怎會如此禮待他?

我還記得他對學生有一份熱誠,學生對他也頗喜愛,家裡常有他教的或曾教過的學生來訪,曾有一位住在筲箕灣的貧苦家庭學生跟他最談得來,也常不辭路途遙遠,到我們在九龍的家探訪,幾十年前當時交通並不如現在的方便,但現在交通發達,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因為很多如今的科學及文明因素,扯得更遠,我還記得那位學生把我當作小弟弟看待。

那位學生有工藝天份,做的勞作品十分精緻,除了很多用粉筆、木塊、橡皮擦做的小玩意送給我外,我還記得這位大哥哥做了一艘足有一英呎多的輪船送給我父親,這艘船的模型做得精美無倫,船上一切細節依足比例,父親說這位學生是個奇才,學校成績優良,還有這麼多時間來做模型和小玩意送人,品學兼優的此名學生祇是性格孤僻了點。

問題往往是出在每個人的性格方面,到了這位學生在唸中學的最後一年,還沒到期考竟然自殺身亡,臨終前寫了兩封遺書,一封留給他父母,一封給他的老師–我的父親。

當時我父親聞噩耗極為震驚,傷心欲絕,這連我也感到驚訝,我還不懂人情,更不懂世故,經常纏著父親問這位大哥哥為什麼會自殺?父親說那封學生寫給他的遺書被警方扣下,用來調查死因,他一直沒看過,無從知悉內情,但我是天生「長氣袋」,久纏不休乃我強項,但是這不可美其名為「鍥而不捨」,哪壓根兒是兩碼子事情,也不知道這會挑起父親對已故的學生一份憶念。

我某天起床,見擺在書架上的那艘輪船模型不見了,連那位大哥哥做給我的小玩意也全沒有了,我問父親那些東西在哪裡?他卻置若罔聞,不再作答,我的鍥而不捨精神才來了,結果發現他把那位學生親手做給他的東西全包裹好,送還給該學生的家長,我向父親質問,為什麼要把這些精美的東西送還人家,但他仍保持緘默,及後,我才知道是他不想睹物思人,感到心痛難熬,一件不留才是最好紓解心結的方法,後來他乾脆辭掉那間私立中學的教職,離開了傷心地,轉到九龍一間中學裡教學。

一位老師與一個學生具如此交情並非稀奇,相信這種事情著實也不少,每個時期、每個角落都不缺,感情交流是雙方的,一方付予,一方有感覺才是珍貴,否則一方無私付出,一方卻施展「天地挪移吸收大法」,有收無回,就不能維繫一段友情,甚至感情、更甚至是愛情,這定律放諸四海而皆準;父親常對我說,他最喜歡教的學生是聽了教學有所反應的,就算是頑駑難馭的學生他也喜歡,但對著我這種雖然不至頑劣,但聽他私下教授卻全無反應,他也拿我沒個法兒。

每個人都有唸書就學的過程,遇不遇得上投契的老師也要算緣份。我父親是做不了生意才當上教師,不能稱他是桃李滿門,能有一群學生擁載也是緣份。

我唸中學的最後兩年也有過一位教歷史的周老師,對他印象特別深刻,據說他以前是唸完了大學馬上從軍,當時是中國經歷八年抗戰,他大概是官至中尉級吧,抗戰後就是看不慣國民黨的政府統治手段,來了香港當了教師,他為人嚴肅,處事公正,不苟言笑,教歷史科的老師要記心很好,他這點倒不缺,那個學生在上課時打瞌睡,到年終考試就有報應,他上課就是說歷史上發生的事,依書憑記憶直說,就令同學覺得他授課枯躁,但「人夾人緣」,我倒是喜歡上他的課,那年頭,逢星期三旺角的「大世界」戲院有新的日本片上映,祇上映一星期,很多喜歡看電影的同學都蹺課去看兩點半那場,要先睹為快,星期三有他教的歷史課,我就是期待上他的課,寧可上完了課飛奔到戲院買票進場,通常電影第一節卻不會等我,所以很多石原裕次郎、小林旭、高橋正樹的日本B級片我祇看到了「去脈」而祇有推測「來龍」如何,皆因為了要當他的「粉絲」學生。

同學不喜歡他的教學方法,起了他的綽號是「鐵面人」,我一直跟他沒談過五句話,在上學時碰到他,向他說「老師,早安、老師,你好」這些短如電報的話不算,直至最後一年的歷史課考試,有最後一條考題是涉及明朝景帝之「奪門之變」的簡單始末,我真的寫得簡單,不過是加添了景帝的擁帝者于謙棋差一著,竟讓被北元所擄去放回來的英宗所復辟,就是這樣,周老師竟在我試卷下面寫上千餘字,論及「奪門之變」後帶來潛伏的危機和惡果,足比我整張試題要寫的文字還多,而且字體工整,字字鐵畫銀鉤,跟我寫下的潦草的字儼然是相形見絀,令我看了自己的字也汗顏,我雖然考試得到的分數不高,祇達合格邊緣,但老師親題的註釋比我拿到高分數更彌足珍貴,我把發還的試卷放在錢包裡,遇上同學就拿出來炫耀,結果屢次拿出來亮相,又摺又攤開,摺紋有了裂口,愈來愈擴大,後來更化整為零,我剩下幾小塊,不拋掉也不行了,不過周老師的文章令我重新振作,勤練字,多讀歷史書,對歷史也感到興趣盎然。

後來我跟他也有聯絡,他是性格孤獨,一直未娶的單身漢,跟同事也談不來,我跟他也沒什麼緣份,也沒主動去找他,怕是話不投機,後來聽聞同學說他罹疾逝世了,畢竟他跟我沒有緣份,幾年師生關係也有多大的進展,是為憾也。

遇上一個好老師真的是沒緣份也不行,我在台灣唸大學時,某天跟隨朋友到陽明山的中國文化學院找在那裡的一個朋友,我是在大堂一角等候我那位朋友跟他的朋友到宿舍去拿點東西才回來,當時我拿著一本歷史讀物看,突然有位慈祥的中年男仕走到我面前,問我看的是什麼書,我見他是風度翩翩,也不計較他好奇而唐突的問我,我就禮貌地讓他看看書名,跟著他打開話匣子,跟我聊起來,把跟著他一起的幾個女生置之不理,我們談得投契,他也談笑風生。

他還問我是不是唸歷史系的,我跟他說了我唸的是什麼系,他聽了搖著頭,問我為什麼不唸歷史系,我跟他說我最怕是記書,他聽了大笑說:記心是跟自信心一起的,還問我想不想轉校兼轉系,我說不行,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系最理想,他笑道我們是沒有緣份,我看他是個教授,也沒請教他名字,他祇是簡單介紹自己姓黎,後來我的朋友帶同朋友回來找我,那位新朋友向黎先生恭敬地鞠躬喊他「黎教授」,他知道我們要走了,笑著捉狹地說叫我少泡妞多讀書,然後他在眾男女生陪同下也走了,新朋友才告訴我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黎東方」教授,但我是孤陋寡聞,也不知道他是誰。

後來我才買了他著作的「細說明朝」和「細說清朝」來看,才知道他真的是高人,正如他說我沒緣跟他學習,否則我也會對歷史研究有成,不當歷史老師的話也可用來寫歷史小說了,說不定我是他得意門生之一呢。

也有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但我覺得當老師的要有一粿熱誠的心,對教育熱忱和無私的奉獻,要博覽群書,能融會貫通,這樣講學才不致枯燥無味,更能令學生深刻記憶了書本上的智識,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一粿愛心,也要深入瞭解人生的人情,若是學生在課外遇上諸多種生活及人生上的困擾,當老師的也可以幫忙,就如同「桃李滿門」裡的薛尼波達,記著那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至少也有五十巴仙是真的吧。

所以說「喻電影於教育」這句話錯不了。

2010年3月29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