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疊影迷情之132 傳說與真實的劍聖


傳說與真實的劍聖 The Sword God : Legend & Reality

記得我少年時是在彌敦道的舊大華戲院、看過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巖流島的生死決鬥,電影是稻垣浩導演的,那部戲就是叫「宮本武藏之雙龍會」,演日本一代劍聖宮本武藏的是三船敏郎,佐佐木小次郎由鶴田浩二來演。

那場決鬥是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在晨曦中決鬥,宮本武藏就是利用陽光照眩了敵手雙目,一躍而下,用木劍擊中其腦門,對方立時喪命。

實在是真有其事,一招定勝負,確是瀟灑磊落,絕不拖拉,也不是通常日本的武士刀招數所云:「敵未動,吾亦靜伺,出招先者負。」誰先出招就讓對方高手瞄準破綻,頭腦急轉彎,把握機會出擊,一蹴而及,勝負立判,兩者對陣,大家是比拼耐性,看誰沉不住氣,輸贏即定,甭像我們數十年不變的武俠片,招式多,但不能制敵,打得漂亮但實在是花拳繡腿,不管用,打來打去也是分不出高下,一個人的體力有多少?不斷的打下去誰能熬得住?拍電影是好看,但總是欠缺真實性吧,人家東瀛高手過招就爽快多了。

幾個月前,朋友黃志說及有一張日本動畫是關於宮本武藏的不能不看,但他從不借出收藏品來供諸同好,我們祇有光聽的份兒,一直是想看得著,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五月時我和好友關伯渲*到廣州遊覽時,他找得出來給我買下。

終於看到這張「宮本武藏之雙劍馳騁之夢」的動畫光盤,也不能不喊一聲「服」字,日本文化實在是亞洲之首,竟有動畫片探討一個劍聖的人生及內心思想。

而且片中除了追查宮本武藏武功的真實性和經歷外,還分析及求證此人的心理傾向和他創的「二天一流」派劍術,又論及西方十字軍盔甲武器和中國漢朝騎兵、戰車對這位武學大師的影響,絕非一般的兒嬉動畫片可比擬。

也許不是多人能看得著這張資料性的文化光盤,在此也該略介紹一下內容,動畫的主角是個胖嘟嘟的矮冬瓜教授「犬飼喜一」,造型簡單,跟香港土產的「麥兜」相比,麥兜已是畢彼特了,犬飼喜一有個高瘦木偶人的女助手一二一小姐,眼睛和嘴巴祇是三粒黑點,教授先從宮本武藏的十七歲時,乃石田三成的衝鋒陷陣小卒開始說起,當年是1600年10月「關原之役」,他跟同鄉伙伴彥哉,參加了對抗德川家康的戰事,彥哉被殺,他也敵不過敵方騎兵,受了重傷,他隸屬的西軍三成大敗,德川得天下,在江戶建立了幕府時代,這段旁述是用日本「南音」*唱繹出來,就有小林正樹的怪談中「無耳方一」的風味。

作為一個傳奇人物,坊間有不少以訛傳訛的捏造事蹟,把宮本武藏神化了。

大學時期我的朋友、同學都是沉迷於古龍、諸葛青雲、臥龍生等作家的武俠小說,也有人向我推薦還珠樓主的「蜀山劍客傳」,我都是粗略的看了,覺得不是我那杯茶,也沒看下去,後來有唸歷史系朋友向我力薦「宮本武藏傳」,還半誘半強逼我一定要看,我專心的看了第一集,就被小說迷住了,一口氣啃了八集,還有四集他沒借給我看,後來因功課忙了,沒追下去,現在倒覺得有點遺憾。

此冊宮本武藏的巨著,一開始就說他跟巖流派的佐佐木小次郎在舟島決鬥,他得勝後坐小舟離去,從此深入研究武功及兵法,如苦行僧似的周遊天下,一邊是修練自身,一邊是跟多人決戰,遇上各種不平凡的經歷。

小說是加插不少回憶往事,用「意識流」手法寫,頗有電影感,對於我這個影迷來說是「開正戲路」,讀得津津有味,更不同一般武俠小說它是闡述宮本武藏的心理狀況,描寫細緻入微,當文學作品來讀也無不可。

現在看了這張光盤,印證以前讀過的宮本武藏傳記式小說,更是趣味盎然。

光盤用2D及3D立體動畫合成製作,原作者是「押井守」,一開始也是巖流島決鬥,這段拍得像由高手執導,短而精,鏡頭、剪接蒙太奇都比稻垣浩的舊作更勝一籌,矮冬瓜教授犬飼喜一說宮本武藏初次上陣「合戰」(就是群戰、在戰場上作戰) 敗下陣來,自始覺得當騎士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潛心武術,某次跟一名擅用「流星錘」的浪人穴戶某決鬥,利用長刀纏住流星錘的鐵鍊,以短刀刺殺了穴戶某,創出了「二劍一流」派,亦名為「二天一流」派。

宮本武藏是個武痴,鑽研兵法,對於當年慘敗於德川騎兵耿耿於懷,久未能釋,他後來改良了馬鐙和弓弩,又寫了「五輪兵書」,最妙的是五輪與奧林匹克的五環相同,而當時德川幕府是鎖國政策,根本沒有任何外國文化進入日本。

五輪兵書亦有提及以小勝大、以寡敵眾並非沒可能,他比喻說:「以小勝大尤如用尺建大佛」,這譬喻挺有禪意,他是一邊潛心向佛,一邊卻如染上毒癮似的不斷拼殺,難以克制,他又全心習書、畫,作品意境奇高,又是茶道、將棋高手。卡通片就是探討他此種矛盾心態,加以批判,亦莊諧並重,此人心理相當矛盾,卻懂得捉摸對手心理,屢次決鬥也是洞悉對方心態才去比拼,因此戰無不勝,正如孫子兵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五輪書火之卷中曰:「決勝之道,關鍵乃是認清楚敵人,找出優點和缺點,則無往而不利矣。」

於關原之役後四年,1604年3月,宮本武藏在洛外之一乘寺下鬆與吉川一門的第三度決鬥,他先去視察形勢,繪下地勢圖以供參詳佈局,他在五輪書中也有闡述:「臨陣前應俯視對方,于高處擺架勢,佈好陣才準備殺敵。」他想起昔日關原合戰,他要迎戰吉岡及保護少主嚴吉郎的七十人,就是讓對方先佈好陣勢,對方久候,心情煩躁,他才驀然出現,逐一斬殺,連小孩的小主也殺斃,他是想衝破當日關原之戰的心理障礙,在合戰中能取勝,然後他在濃霧中溜脫。

舉凡每次決鬥他都是讓對手苦等,讓對方有心理負擔,對方一見他出現自會沉不住氣,先行出擊,讓他有機可乘了,也符合了「先動者負」的劍客手則。

就像跟巖流派的佐佐木小次郎在舟島生死鬥也一樣,他讓佐佐木小次郎等得不耐煩,等了他一夜,他在晨曦才施施然乘小舟大駕光臨,小次郎早耐不住,已著了他道兒,借助晨光他才贏了此役。

也不能說他是陰險手段,決鬥是求勝,兵不厭詐而已。

「武士道」就是明治維新後有人憑他的「五輪書」內提倡的精神創造出來。片中也提及這種不畏死,臨陣本著這種精神也非可行,在日俄戰爭旅順一役中,日兵舉刺槍跟俄羅斯熊軍硬拼,結果對方勢強壓陣,導至日軍一敗塗地。

歷史人物也是人,總有優缺之處,就算是劍聖也有其陰暗面,怎樣獨善其身也難免有些地方被人垢病,道德標準雖可能隨時代進展而略有變異,但傳統觀念的基礎仍不會變,他們一生歷程的成績單就由後世來評分吧。

(2010年7月11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