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疊影迷情之138 宗教信仰者的贖罪旅程


宗教信仰者的贖罪旅程 The Redemptions of the Religionists

拍於2009年的「Solomon Kane(暫譯為地獄行者,直譯是所羅門健) 」,至今仍上映無期,論戲是拍得比近期上映的娛樂片不遑多讓,有時候真的懷疑那些選片排期上映的諸君選片的方針和品味,功利主義太重,沒大卡斯的電影恕不選了。不過,話分兩頭,香港的觀眾就是品味不高,少看好片,注重明星,許多好片祇有不動聲色的上映,而映期壽命短,霎眼間已下了線,比如那部「穹蒼下的女神AGORA」就是祇上映了幾天,若想看祇能在電影光盤店裡找來看了。

「所羅門健」是個海盜船長,殺人如麻,一開始就率領眾海盜闖入地獄古堡,遇魔殺魔,遇妖斬妖,銳不可當,但遇上真才實料的妖魔時卻敗下陣來,雖留得住性命,但自始躲在英國鄉下的修道院,隱姓埋名,研經修道以渡餘生。

當然光是看了序幕那場群魔亂舞與眾妖大戰的特技效果怎夠癮頭?那不過祇是前菜、咯嗲一碟,跟著才是主菜。所羅門健的修道院主持認為他罪惡甚深,要他脫離修道院尋找另外的人生路以補贖過去的罪行,他離開修道院時,立誓以後不動刀劍殘殺任何生命,一個武功深厚的人淪落至任人蹂躪而絕不還手,愈是肉體上受了折磨,心理上愈是能開釋。

原來他少年時因父親將爵位及所有財產交給他唯一的兄長來承繼,他是一無所有,而他的哥哥是個奸佞小人,仗勢欺人,肆意強奸婢女,他為救無辜婢女而將胞兄誤推下危崖,為此他要遠走他鄉,當了海盜船長,犯上一身罪孽。

他從修道院里出來後被強盜打得遍體鱗傷,幸得一家善心基督徒所救,並與之同行,但好心往往未必有好報,那家人被惡魔手下殺死,幼女被擄去。善心人臨危托孤,要他救回幼女,以後就是他的歷險過程,終於他找到擄走那少女的惡魔巢穴,就是他成長的城堡,而那個統領惡魔手下的大將乃是他親哥哥,是他父親為救墜下危崖奄奄一息的大兒子,跟惡魔做了一樁交易,把長子的命運及城堡交給惡魔,寧願為囚,被鎖在地窖裡,所羅門堅率領反抗軍殺到,其父一死以求贖罪,他與親哥哥作殊死戰,再跟昔日他當船長時遇上的惡魔拼命,終於獲勝,救回少女,劇情完全是傳統小說,終於邪不能勝正。

電影拍得流暢、緊湊、特技也不少,其實暗裡說的是凡人的贖罪心理,每個人都有心魔纏身,自我受苦行走世程以求贖罪就是希望除掉心魔,他不惜一切去追尋失蹤少女就是走著贖罪之途。

不祇是基督教有這種信徒苦行贖罪的行徑,回教、印度教及其他各種宗教都有,信徒為了贖罪,身上背負荊棘沿途上還不斷鞭撻自己,視痛苦為消罪之途。

例如中古時代亞瑟王圓桌武士中那位法國武士湖畔的蘭西諾,他與亞瑟王的皇后關立霏通奸,導至亞瑟王的私生子謀朝篡位,國家發生內戰,他跟眾武士去找基督最後晚餐的聖盃,以求贖罪,直至眾武士團隊祇死剩他一個,他已受盡苦楚,仍堅持不懈去完成任務,中古世紀的武士、僧侶及學者都視這種行為和精神乃是仿效耶穌基督為世人贖罪,而揹負十架行走的苦路歷程,甚至為罪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看來是有點自虐的潛服性心理因素,是由悲觀性格所形成,自我的約束受苦,以作懲罰自己,在現代人眼中視作他們的行為是有點缺陷,這也是個令人爭議的問題,贖罪和普渡眾生是否一定要這樣自虐呢?

人是有利慾之心,在道德束縛的理智被利慾所掩蓋時,祇是一念之間,結果做出違悖禮教道德之事,事後才後悔終生,再用苦行來贖罪,豈非多此一舉?但人是有劣根性,改不了,也因為有良知,良心未泯才會衍生痛悔。

這部片的導演是英國人米高比薩Michael J. Bassett,他能寫能導,拍過幾部片,最出名的已是2004年的「幽靈戰場Death Watch」,演員是「舞出我天地」的小子占士比爾,這次演所羅門健的也叫占士,叫占士飄萊James Purefoy,他是演過情色歷史片集「羅馬」的大將安東尼,還有麥士馮西度Max Von Sydow演他的父親,其餘角色也是熟口熟臉的老配角演員。

片子是充滿娛樂性,本來娛樂片也不屑一談,像這部打惡魔形式的電影就是迎合時下的年青人看,有如打遊戲機,但不知道導演是否無心插柳,片中暗含意思,也許是我看時多想了,有若廚師煮一道菜出來,人人嚼出不同味道而已。

(2010年7月23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