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疊影迷情 31《從短片中論親情》

從短片中論親情

  得蒙黃仲標兄從多倫多傳了一段短片給我看,短片是拍攝一個年紀老邁的父親跟他大概三十多歲的兒子坐在家裡的花園裡,兒子在閱讀報紙,父親獃坐著,一只麻雀飛下,父親問道:「那是什麼?」兒子答道:「那是一只麻雀。」鳥兒飛走了,再轉回來,父親又問同一問題,兒子答覆也是一樣,如是者麻雀再飛下來,父親同樣發問,兒子終於沉不住氣,咆哮起來,怪責父親怎會問他同一的無聊問題,打擾了他在樹蔭下閱報,父親捱了罵,不發一言,站起來,他佝僂地走回家裡,兒子覺得頗沒趣,光坐著也不看報了,稍頃,父親從房子裡出來,拿著一本書,翻開來,遞給兒子叫他唸出來,還要高聲的唸。兒子大聲的朗誦:「我跟小兒子在花園裡,他看見一只麻雀,他問我那是什麼?我跟他說那是麻雀,他反覆的問我了二十一遍,我依然沒有發怒,心平氣和地給他同一答案。」兒子唸完了那本書,默然無語,暗噙熱淚,擁抱著老父,短片完了。

  一段只有幾分鐘的戲,平淡得來卻戲劇性十足,有若高手烹調,豆腐渣也煮出美味,反觀許多電影大而無當,看了有如沒看。電影描寫男女間愛情多,描述親情的少,其實感情不是只發生在兩性之間才會動人心弦。

  說到親情,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孝順父母也衍生出不少感人故事;我還記得當年我還是稚童,我寄住在筲箕灣金華街,在家附近的東大街拐灣處有檔子租看連環圖,也就是「小人書」,我和許多街坊小孩都是那檔小人書的常客,經常蹲在坑渠旁,坐著小板凳,花一毛兩毛可以消磨一個上午,那檔租賃小人書的生意很好,牆上掛著所有小人書的封面以作招徠,我們跟那檔主也混熟了,可以掛賬,檔主是個婦人,她常以自己的兒子唸皇仁書院為榮,一天,她兒子請同學回家玩,她大概弄了很多好菜式讓自己兒子招呼同學,她兒子從樓上家裡下來叫她別幹活了,上去跟他的同學一起吃飯,但她拒絕了說自己幹這種活怕丟了兒子的臉,她兒子三番四次的下樓哀求她上去,她也堅決不去,我們蹲坐在小板凳上就是邊看小人書邊加插了餘興節目;沒多久,她兒子帶了幾個同學一起下樓來,人人手上捧著一盤菜,兒子把報紙攤在地上,把菜放在報紙上說:「媽,你既然不肯上去,我們就蹲在坑渠旁陪你吃。」她說:「我是租小人書為生的,怕你的同學看不起我。」兒子說:「看不起我母親的就不會是我的朋友。」那位母親感動得流淚,也害得我們小人書也看不成,檔主要暫停營業,趕我們這些老主顧走,她終於跟兒子及同學一起上樓回家吃飯,這場戲也完了,但這童年往事卻在我記憶庫裡歷久存在。

  我小時候生活也很清苦,父親要身兼夜校教書,他獨個兒吃晚飯,吃得較早,當然家裡都弄好一點的菜給他吃,以補充體力,我是饞嘴成性,最喜歡看著他吃飯,他吃的是豬排,肉餅,對我來說是何等美食,一家人稍後才吃晚飯,我們當年吃飯的菜式是如今流行的健康食譜,一家幾口,肉少菜多,父親看見我饞相,有時候會讓我咬一口,但也是偷偷摸摸,否則被家人看見了不單是罵我,還會怪責父親怎不知自己要多吃點肉才有體力。後來我唸大學時期,看了一部由義大利導演藍尼萊拍的「義大利風情 Made in Italy」,戲是由很多段小故事串成,其中一段跟我當年的情況差不多,說一個小孩帶便當送給遠處工作的父親,他在旁看著父親吃飯,他天真無邪的眼神,邊看邊猛吞著唾液,他父親問他要不要吃一口,他猛是搖頭的回答:「媽媽要我說:我已經吃飽了。」我看到這裡,淚如泉湧,當年又不流行衛生紙,當時在戲院摸黑也找不到手帕,我擇下眼鏡,用衣角來揩眼淚,當時陪我一起看的女朋友還怪責我是情感過份豐富,一段平平無奇的情節也會引爆我的淚腺,完場後我們討論剛才看電影的心得,我把以前的經歷告訴她,她聽了後說有機會會陪我重看,但我跟她也沒再重看過這部電影。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看電影時感受也不一樣,我可說是人生富裕,是因為小時家庭環境較窮,所以才累積不少人生經歷豐盛的財產,這種無形財富卻潤育和茁壯了我豐富的感情。

  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小故事。他說他有個女朋友的哥哥在廣東梅縣附近的監獄坐牢,他陪那位穿州過省遠道而來的女朋友差不多天天去探監,有許多原因也不是天天能讓她進去探望哥哥,要等,要看情況,所以他陪那女子天天去監獄附近等,他每天都看見一個老人家拿著一包東西在等,但總是沒見那老人家進去探牢,後來他跟老人家聊上了,老人家告訴他是在等自己的兒子出獄,但卻不知道出獄日期,只是計算著大概的日子,所以才一直在這裡等候,我朋友對那老人家說,倒不如讓我女朋友進去時給你打聽一下你兒子的出獄日期吧,老人家拒絕了他的好意說:「是我教不好孩子,才讓他長大了犯罪坐牢,我寧可在這裡等他,有如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越等得久越令我心安理得。」

  終於有一天我朋友看見老人家的兒子出來了,老人家親切地摸著兒子短蝟毛的頭髮,兒子一直哭,無窮的懊悔,老人家把手上的小包裹遞給兒子說:「這是你小時最喜歡吃的涼果,我早就買了給你,你邊走邊吃吧。」他兒子卻搖搖頭:「我要馬上吃一枚,站在這裡吃可令我牢記以後也不會進去。」他兒子打開包裹的紙,看見裡頭的涼果都發了霉,老人家走過去向我朋友問道:「可不可以給你拿著的水瓶給我一點水,去洗掉那些霉菌?」我朋友把喝了半瓶的蒸餾水給了老人家,老人家倒了一點水在掌上,用另一只手去小心清洗涼果,但兒子對他老父說:「不用清洗了,把水瓶還回人家吧。」他拿了另一枚涼果在手上隨便揩了兩下,就拋進嘴裡,還吃得津津有味,老人家怪責兒子怎可以這樣吃,會生病的,兒子說:「這涼果就是霉到了心我也不會拋掉不吃,到底是爸的心意,也是最美味的食物。」我那位硬漢子朋友對我說;他當時看著這情景也感動得掉下眼淚。

  中國以農立國,以儒家思想傳天下,家庭倫理的觀念應該比別的國家強,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親情的電影照理是比較多才是,但現在近四十年來卻沒有一套令人刻骨銘心的親情電影,像日本也有山田洋次的「我的母親」,也非我看國產片比較少,近年看的周星馳「長江7號」,雖然有描寫父子情,但看了只感覺到拍的人無情,拍出來的電影情節完全不能炸開我的淚眶,是捉鹿不會脫角,不過很多人說看了都很感動,我差點兒以為自己患了「心腸硬化症」,後來自我檢查,拿一套義大利第昔加導演的「單車竊賊」來看,看了大半已揩了多次被淚水弄濕了的眼鏡,我知自己並非有病,只是知道如今大多數影迷對感情的要求標準比以前降低了很多,因為令人感動的電影如鳳毛麟角,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以前粵語片時代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十號風球」,那種親情、人情味實在是經典,就是現在重看也令我感動,就如一條古典樂曲般不朽。

  我也看過方育平的「父子情」,但還是不及以前的張活游、白燕、吳楚帆、盧敦、紫羅蓮等拍的親情片,還差一大截距離。

  父子之間是兩代人,難免會有鴻溝,老外說是 Generations Gap,古諺有云:「無冤不能成夫婦,無仇不能成父子」,亦有婦孺之輩論輪迴,說子是父前世仇人,今生來向父親討債。父子之間難免有衝突,許多兒子埋怨父親是老古董,吃古不化,不適應潮流;以前在西環有家茶樓,門前掛一邊對聯的上聯,我也記得不大清楚,好像說:「上茶樓,父帶子來多,子攜父來少,簷前滴水何曾見水往上流。」道出世間父子情意結,但亦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也是人間憾事。

  說了兩段父子情,也該再說母子之情,去年我有一個住在深圳朋友的太太參加旅行團來香港遊覽,我一盡地主之誼請她吃飯,我在深圳公幹時經常在朋友家裡吃頓便飯,他們一家三口跟我都混熟了,他們本來住在「蓮塘」,後來遷往「沙塘布」,我是看著朋友的小孩由小學三年級到現在唸中學,他們一家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兒子可以到南海縣附近的中學寄宿。我跟朋友的太太吃飯時,她告訴我以前她和兒子在蓮塘發生的小故事。

  她說:當年蓮塘開了第一間麥當勞,她兒子才五歲,央求她帶他去看看,她終於帶兒子去了,但只是看,母子倆坐在店裡,兒子看見一個「蘋果派」的海報,垂涎三尺,她打開錢包,左翻右找,才找到湊合可以買到一個蘋果派的零錢,她跟兒子說,你要不要吃,媽可以買給你吃,但她兒子看見母親手裡緊握的那小堆零幣,知道是用來買菜的錢,他猛摔著頭,扁起嘴巴說不喜歡吃,但她看見兒子的眼睛死盯著蘋果派的海報,她對我說:「當時她為了不能滿足兒子的冀望,她的心裡又痛又難受,從此,她儘可能滿足兒子的需求。」現在生活好轉,生活物質不缺,兒子在高等學校寄宿,學費也不便宜,兒子一個月才回家一天,到了長假期,兒子回家之前,她先將兒子房間全部床褥換新的,還擺放香熏草,遍室皆香,但兒子回來只住了兩天,就對她說寧可回宿舍跟沒回家的同學幾個人擠在一個房間一起渡過餘下的假期,她的心裡再是”又痛又難受”。

  物質生活並不能取代親情和感情,有些情況是生活愈困難愈顯得情感的珍貴,有時候在患難和困境中方可鍛煉出真實的感情來。

2009/2/2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