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疊影迷情之 60《科幻片小說啟示錄之一》

科幻片小說啟示錄 Enlightenment of Science Fiction
之一:從人到機器人 Part 1:From Human to Robot

  科幻片和科幻小說乃吾所好,看電影和小說時能操練兼增添自身的想像力,對從事創作的我大有裨益,而這兩者也有很多人喜愛,遇好此道者大家交流,總是話茬兒不絕,好的科幻片和小說令我經過數十年也忘不了,依然歷歷在目。

  小時候看「藍皮書」雜誌是我必修科目,所以害得讀書不成,否則我早已當上科學家了,命運改變就由我小學拿起第一本藍皮書雜誌開始,被裡面的短篇小說迷住了,命已如此怨不得人。我在「疊影」文章第十篇「談談馬圭斯短篇小說集」中也有提及過,我是受了劉以鬯的科幻短篇「鏡子」感染才嚐試步上了寫作歷程,在此不容我再贅述了。

  腦海裡的檔案室還存有不少看過的精彩作品,要一一道來,就像吃一塊佳餚美肉,總不能囫圇吞棗,絕不會正如家父訓我「乞兒不留隔夜食」要一下子吃光才甘心,在此開章也該與同好者先來分享一小片。

  機器人港式稱呼為機械人,一字之差,其意相同,猶記得藍皮書有一篇是寫機器人的短篇小說,我看的時候是60年代初,那篇故事好像叫「潘諾奇奧的再生」,大約如此,潘諾奇奧是「木偶奇遇記」的主角小木偶,我在稚童時曾看過看了和路迪斯奈的動畫片,腦海裡對小木偶總有點印象,那篇科幻小說是說一位孑然一身的老教授渴望有個兒子,終於有位科學家為他做了一個機器人青年人,並為機器人灌輸了生命,老頭有了能陪伴他一起生活的青年人,無論外表性格都跟他年青時相似,機器人去唸大學,交友,展開一段它的新生活,而那些經歷都是老教授年青時未曾試過的,皆因為機器人的性格比他年青時豁達開朗,容易跟人接觸而產生友誼,老教授看見自己的兒子生活得快樂,初時羨慕,後來逐漸發展到嫉妒,他深藏不露,直至他的兒子帶同戀愛的對象女友回家見他時,他發現那女孩就是跟他當年思慕單戀的女孩一模一樣,他由嫉妒增展到仇恨,終於忍禁不住,帶那機器人兒子一起到山上去,把兒子推下懸崖,摔壞了機器人,然後回家想獨佔那女孩,那知道他推開客房門,看見女孩竟能把自己的頭除下來修理,原來那女孩也是機器人,那一刻他才深感後悔把能陪伴他終老的兒子毀了。小說到最後還有註腳,結局是科學家最後出場,對懊悔不已的老教授說:「你的自私心害了自己。」,喻意相當深入,而且故事寫得細緻,文筆生動,令我讀後永留印象,也教訓了弱小的我做人千萬不可有自私之心,也許作者並不諱言靈感是來自木偶奇遇記,所以直取其名字作為小說的題目。

  其實科幻片跟小說算得上是成人的童話故事,想像力豐富,古代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可說是當時的科幻小說,科幻片若能具喻意令人看後有反思方為佳作。

  最近賣座鼎盛的「阿凡達」也是科幻片,有人說是喻意美軍屠殺異族,這齣戲我暫且不說,留條後路,日後沒題材可寫時用來填補,況且許多影評文章已面世,我又何必拾人牙慧呢?該冷靜下來,將來用另一角度來寫才會有些趣味。

  以前有部電視片集叫「無敵金剛Six Million Dollars man」,在後期幾季拍到由李馬佐斯Lee Majors演的半機器人要經常對付如假包換的純機器人,這些由壞人控制的機器人看來與人無異,辨別機器人的方法是看他們經過的步印,地板上必然留極深的足跡,因為片集中機器人的骨骼結構是用不銹鋼重金屬做的,整個軀體比人類重上幾十倍。當時寫劇本的編劇作家並沒想到將來科技會進步,機器人的骨骼可以用輕金屬製造,那麼體重可以比人類還輕呢。

  所以無論是寫科幻小說或編劇的作者都應該有更先進的思維,想像得到將來可能有的現象,像60至80年代的科幻小說作者那裡會想到現今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這般普及化?那些作者也未必想得出來,更沒想到現在的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對這兩種產品的認知程度比許多年青人不遑多讓,科幻小說家都祇是跟現實生活上的細節來發揮有限的想像力,但「The sky is no limited(天空是無邊界) 」,這又怎能怪責他/她們呢?

2010年1月12日

後記:2010年1月8日擇良辰吉日開了BLOG,朋友看了,許多都說我寫得太長篇了,一篇數千字,讀來困難辛苦兼又累,忠言不能不聽,所以自第60篇起,每篇祇可寫千餘字,大塊肉斬件來吃,又易煎炒炸燉焗,烹煮容易,吃起來也容易嚼出味道,更容易消化,他們是一群熱心摯友,我又不是什麼當今掌權的領導人,好意見絕對不聽又不接受,我一於從善如流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